作者 主题: 【鼎朝纪事·地渊火】结团感言暨经验总结(这次真的有经验总结了!)  (阅读 14857 次)

副标题: 第二个完整开完的超长团!(叉腰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大……大家说点别的啊,不要复读啦(小声 :em023
那海灵说说这个团里你最喜欢哪一段
这个真的很难选啊(笑哭
要细分一下的话
海灵自己准备的剧情诡计里面最喜欢的是乐正明珥/乐正明簪/楚别簪的身份帽子戏法(第二章),海灵觉得很有趣
从玩家抉择的角度海灵最喜欢“李如晦出天门地渊,叶诗辛斗乐正明珥”(2.21)那段,不过这个部分的情况从log里其实是不怎么能体现出来的……这里有大量的集体与私聊讨论
从表演的角度海灵印象最深的是“辛柱卿回安乐寺”(3.5)那里腋哥哥的表演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引用
虽然theatre of the mind不需要做走格子地图...哪怕是dnd规则其实也可以去掉轮和回合,把现实中的互动轮替作为计数,不使用动作规则地描述战斗场景。

很好奇这里的“无格子地图”以及“无战斗轮”是怎样运作的,能细说一下吗?
主要是想偷懒不搞地图 :em032

这个要展开说的话感觉能弄出非常长的长篇大论……现在没法写 :em006
简而言之这个思路其实借鉴了pbta,但也和团的风格强相关;从“开一个dnd团”的角度来看,海灵觉得从某种角度讲需要把“团的风格会一定程度上偏向pbta”作为前提,假如团的风格是比如“pf2e默认体验”那就完全没法用这招了

离线 維克那

  • Hero
  • ****
  • 帖子数: 607
  • 苹果币: 0
引用
虽然theatre of the mind不需要做走格子地图...哪怕是dnd规则其实也可以去掉轮和回合,把现实中的互动轮替作为计数,不使用动作规则地描述战斗场景。

很好奇这里的“无格子地图”以及“无战斗轮”是怎样运作的,能细说一下吗?
主要是想偷懒不搞地图 :em032

这个要展开说的话感觉能弄出非常长的长篇大论……现在没法写 :em006
简而言之这个思路其实借鉴了pbta,但也和团的风格强相关;从“开一个dnd团”的角度来看,海灵觉得从某种角度讲需要把“团的风格会一定程度上偏向pbta”作为前提,假如团的风格是比如“pf2e默认体验”那就完全没法用这招了

那么能不能请教一下你所指的“故事结构”以及“原创战役不需要准备故事结构”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设计模组/战役都是先预先想好一条“故事主线”
然后再沿着这条线思考玩家可能的选择与分歧,再进一步设计回应拓展整个故事。
所以我不是很能明白“不做预期”地准备团是怎样的的过程。

离线 猫车

  • Guard
  • **
  • 帖子数: 122
  • 苹果币: 0
腋鸽鸽当真是本团的装逼rp之王~~真的很秃驴和尚啊,扯起来一套一套的(褒义) :em009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把开明兽变喵然后大家接力那段~那里真的是少一个人这套操作都玩不成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腋鸽鸽当真是本团的装逼rp之王~~真的很秃驴和尚啊,扯起来一套一套的(褒义) :em009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把开明兽变喵然后大家接力那段~那里真的是少一个人这套操作都玩不成
捏捏苍喵喵
* zghzgh1779 举高高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那么能不能请教一下你所指的“故事结构”以及“原创战役不需要准备故事结构”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设计模组/战役都是先预先想好一条“故事主线”
然后再沿着这条线思考玩家可能的选择与分歧,再进一步设计回应拓展整个故事。
所以我不是很能明白“不做预期”地准备团是怎样的的过程。
海灵尝试简明扼要地解释一下 :em003
假如说一位叫做Alice的GM先预先想好了一个“主线故事”,然后设计相应的战役元素和材料,然后主持冒险、运行战役:
那么Alice的目标是把预准备的那一个“主线故事”完整地、不做修改地展示给玩家吗?或者说,Alice应该期待这一个战役中玩家最终实际体验到的“战役故事”,和预准备的“主线故事”是同一个“故事”吗?
很显然不是对吧——它们即使都是“故事”,也是彼此区别的两个“故事”。
那么那个预准备的“主线故事”,既然它并不是玩家最终体验到的故事,那么它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海灵的观点是,预准备故事的作用,本质上还是对原始的战役材料——场景、遭遇、抉择,地点、势力、角色——以可理解性为前提进行组织;因为模组是需要给读者进行阅读的,所以它必须有一个组织逻辑把离散的原始战役材料串联起来,否则几乎不会有多少GM能够成功运行模组了。
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想让预准备的“主线故事”能够应对更多的情况而无需修改,那把“线性”的预准备故事拓展成具有不同分支的“树状”,或者更进一步,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网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它们的目的仍然是利用预准备故事的结构,让其他人知道哪些战役元素和材料在哪里使用。
但问题来了:如果“给其他人阅读”这一步骤并不存在呢?假如Alice不需要让其他人(尤其地,其他GM)理解原始战役材料的使用方式,只需要让玩家体验到最终的“战役故事”,那为什么不选择从原始的战役材料(以主持冒险和运作战役为手段)直接导向玩家最终体验的战役故事呢?
这就是两种范式的核心区别了:海灵认为一个在战役开始前预先准备好的、并期待战役在长期运作后仍然能被其容纳的整体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