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的话,如果希望进行非幻想中世纪风的话,需要酝酿一下故事的节奏呢。关于宗教也好,科技也好,在里面体会到的更多却是叫作人性的感觉吧。所以故事性应该是要把握好的。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城市广场〉的片,推荐看看。关于罗马帝国时代的埃及亚历山大的一位女哲学家被当时新兴的基督徒们迫害而死的故事)。
如果延续克劳德这个人物,可能得规划一下故事。
1.
一种是,类似上面提及的故事背景(即当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你认识不同时,你是强加于其身,还是屈服于其言行等等。尤其当你喊别人异教时,别人也喊你异教。可是很多问题却并不是互相只用对错来区别的。非常多值得推敲的点呢)
2.
另一种是,
和蝴蝶效应有关的。因为你选择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平行人生。
如果说这是一个戏剧,那么他们分别是同一题材下的变数而已。

WG君是希望延续人物还是有其他愿望呢
以下都题外话:
-----------
其实看《达·芬奇密码》与《天使与魔鬼》后,感觉不太喜欢呢。
失落的符号倒没看过。
因为以前已经读过大量关于探索猜想类的故事和一些文章
总觉得它们的题材有点儿老。兴趣点更多放在故事性上,对于里面提及的话题和带出的内幕却只有:
又在说这一套么?的感觉
当然这是因为之前阅读习惯的问题,大部分人在看这小说前,也不曾专门去研究一下阿拉伯及拜占庭历史吧。
不过早年看关于埃及金字塔和万年前文明学说联系的那系列时,感觉也就类似如今看这些时的感受吧?
在一些东西里寻找出联系,确实很有意思。
解密的过程。
--------
今天看了一个关于“混沌”理论的纪录片。
混沌的其中一种表现,就是现在已经为人熟悉的“蝴蝶效应”
用一些简单的规则,由于其产生出的每一点点偏差,积累到最后便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和过程。就和基于基本规则而派生出的扮演一样感觉呢。
这也类似是一种解密吧。
----------
总觉得科技和宗教的定义会局限了思维的深度。
比如说,牛顿的理论体系发展后,世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规则所运转的。而人自我的感觉则习惯把之归纳到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点,这和那些理论是不同的。
然而从混沌的角度再去看,规则也许都是很简单的(就跟我们可以用1和0构造出电子数字世界)
通过后天学习,我可以清晰分辨整齐的圆和方形
但是,我拿起一个不规则石头,我却说不出它究竟是圆还是方
真正的科技本应是解决我们看到什么和会看到什么的问题
宗教则是归纳出我们的看究竟是为什么,以及告诉我们怎么去看的问题。而因为看的方式和看的原因不同,我们就会对同一个看到的作出不同的解答。
这就跟做梦一样。
梦是不会有对错之分的。所以,科技也好宗教也好,用对错与否区别,也不过是种笑话。
如果宗教只是致力于解释我们看到什么和会看到什么的问题
那么它也是种科技而已。只是科技程度不同,会有不同解答。
“世界是由上帝用七天制造而出”这便是一种科技的观点。努力去解释世界的出现原因。但是科技观点不表示对于某个角度的理解来说便是正确观点。
如果科技让我们看世界的观念更新,不自觉间看到云不会再想到是云仙在舞蹈,这样,科技也等于影响了我们怎么去看的问题。所以科技在这里也成了一种宗教。
“旧有体系,总是拒绝新体系。而新体系又会再次产生新的新体系。这就是一种混沌的规则吧。”
如果说宇宙里有着绝对法则存在,那么简单如1+1=2,便是。
(用一个简单的法则去理解,便是:1.Z不等于Z+Z-Z。Z表示任意的代换,可以是任务物,任何事。即使什么也不做,当开始的那个原点后,整个世界便已在运转。不复杂,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