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阅读 6827 次)

副标题: 怎么说,我的玩家最好姑且不要点进来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于: 2022-04-24, 周日 18:12:43 »
备团和打发时间用的。《虚拟现实》为sr第一版的矩阵规则书。首次出版于1991年,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年前对VR的想象。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1 于: 2022-04-24, 周日 18:15:51 »
引用
“心是它自己的地方,并且在它自己里

能把地狱做成一个天堂,

天堂做成一个地狱。”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2 于: 2022-04-24, 周日 19:07:23 »
——选自《虚拟生活:对虚拟现实的批判性审视》

Johnny Wallhoot, Push & Press, 2048



劇透 -   :
对无生之物的探求

引用

打扫干净知觉的门扉。则万事万物将会以它无限的面目向人们现身;人们过去总是关闭自己,直到从洞窟的裂缝间看到万事万物的微影。

——威廉·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我们怎会走到这一步,以至于世人宁愿接入一个虚假的现实也不愿生活在真正围绕在他们身旁的世界中?很多人会说,“瞧瞧你身边。如果你不是地球上少数几个能够负担得起乌托邦的幸运儿之一,你还不如活在拟感的虚假生活中。至少那里还有点乐趣存在。”

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种可能性,即正是我们对于拟感娱乐的痴迷与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处理我们大部分信息流才导致了这个世界的可怖状态。我指的是,如果我们只要接入拟感中就能够把我们带给这个星球的混乱抛诸脑后,它就能让我们摆脱掉不去制造更多乱子的责任。

对于虚拟现实——那类似 生命却并非生命本身之物——的渴望甚至在早期人类故事的渴求之中也存在着。讲故事的人创造了一个读者或者听众能够理解的世界,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世界被认为更有意思或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悖论,为何有人会从现实生活——它应当比想象中的存在更为紧张——抽出时间而让自己沉浸于虚构的错假生活中?

答案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以为世界提供其通常缺乏的秩序与意义。对于一些碟客来说,矩阵几乎令人成瘾的吸引力在于一旦你理解了规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在计算机系统的节点上漫游着幻想的怪物,但它们都机械而井然有序,就像任何一个好的程序一样。(这是由无法欣赏神祇或人类的激情的神经病写就的希腊神话。)这表明,人们一直在寻求类似生命之物,但要的是以一种更强烈或是更统一形式呈现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在追求一种活着却不需要为之承担任何责任的体验。

以虚拟现实技术最原始的范例过山车为例吧。一个人把自己绑在一辆车上爬上陡峭的山坡。在到达山顶之后车子会从另一边冲下去,然后急转再爬上更远处的山坡,接着再度冲下更陡的坡。最后这辆车再轨道尽头完全停下。经过惊险刺激的旅程后,乘客们现在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坚实的大地上。

过山车让人们兴奋地欢笑尖叫,但速度和狂野的拐弯也让他们感到害怕。问题不仅在于人们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让自己被吓,还在于他们为什么会被完全受控的环境给吓到?不像今日实际上是在刺激大脑的情感中枢的拟感公园,过山车完全依赖于其真实环境。在没有看到之前的乘客安全下车的情况下,新乘客不会进入车厢,这表明过山车根本不危险——实际上,它就是出于安全而设计的。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上世纪的恐怖与动作电影。为什么人们会想要被惊吓呢?为什么在电影主角被打中了手的时候他们会在座位上扭动或感到痛苦?同理,电影并未直接刺激到顾客的神经系统;纯粹是观众想要与主角的痛苦、恐惧或兴奋相联系的愿望制造了间接的情感。

为了让顾客真正身临故事当中,华特·迪士尼建造了包含人造环境的“娱乐设施”的主题公园。比如说,在《加勒比海盗》里,客人们坐在类似过山车的小型敞篷车中。它们的形状宛若船只,穿过有帆船正在和城堡城墙上的士兵们战斗的虚假港口。船上墙上的大炮会发出红色信号弹与巨大的噪音,在某些地方,船只周围海湾的水会冲刷而上,就好像一颗炮弹刚刚撞进水中一样。也许除了孩子们以外,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幻象,但他们仍旧很兴奋。

游乐设施就像随后出现的那些允许玩家参与幻想世界或现实世界模型的电子游戏。这些游戏场景通常蕴含危险,但玩家可以通过大量的硬币获得无限的生命。

在今天,这种把顾客安置在另一个世界的尝试似乎很原始。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掌握了虚拟现实技术。但那个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我们人类如此不懈地寻找模仿生命但并非生命的东西,以至于许多宗教都提供了对来世的希望,纵使一个人从这个世界解脱 后,来世也会继续。如果这些虚假的环境被认为比日常生活更紧张、更令人兴奋,那么问题还是存在;倘若我们想从生活中得到更多,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用谎言来得到它?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让我们的实际生活更美好呢?

这便是我的论点,也是这本书的主旨,即人们喜欢的是活着的感觉,而不是活着的实际体验。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3 于: 2022-04-26, 周二 18:41:27 »
——摘自《矩阵入门:初中阶段的矩阵指南》

Dr. Richard Reeds,Disney-Line Press,2051


劇透 -   :
不论是好还是坏,我们现在都身处于一个信息的世界。这是一个福音,因为地球上的公民们如今完全相互依赖,这个种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合作。由于即便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最微小信息也可能会影响到加美国,我们需要不断去了解世界各处正在发生什么。这意味着我们总是在筛选检索获取记录大量信息。要处理这种信息流,就有必要创造出非常复杂的机器。机器似乎一度要变得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人类都难以驾驭它们,反倒是违背了制造它们的初衷!

幸运的是,2029年就在信息爆炸变得几乎无法控制的时候,第一台赛博终端的出现让用户能够通过其神经系统与世界数据系统进行交互。这些终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即应用于拟感与电子游戏以及标准计算机的使用图标而非命令字符串来运行程序的技术。它们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日使用的赛博碟板。

当一个人接入连着矩阵数据线的赛博碟板的时候,他实际上哪里都没去。他“看到”的那个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只是一个由全球数百万台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结构。这些图景由本世纪头二十五年发展起来的拟感技术制作,拟感允许计算机程序和电脑数据被视作物体,这对于程序员或碟客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因为人类的思维在处理具体的图像时比处理长串的计算机命令和编程数学语言更顺畅。没有这种拟感技术,程序员处理以其数字与符号的字符串本相呈现在二维屏幕上的程序时的速度就要慢很多很多。

现今的赛博终端使用和拟感娱乐及电子游戏相同的技术。在这三种应用中,用户都会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的周围满是现实世界的幻象。然而,这种“现实”不过是由那嵌入用户神经系统的令人惊叹的复杂技术所协调的人工构造物。

而在拟感娱乐中,用户只是一个接收者。他“生活”在的那些被预编程的故事充斥在他的神经系统中。用户去往故事指定的地方,感受已经被编入拟感程序的东西,只能体验那些拟感制作者们希望他去体验的事物。打个比方,如果拟感中的英雄正在跑过一片沙漠用自杀式的尝试去对付邪恶的大机器人、摧毁这个机械的威胁,那个接入这个冒险的人就会感受到沙漠日光晒在他的肌肤上的温度,会感受到他的肌肉在他狂奔过沙漠时的疲惫,会在冲向机器人时感受到英雄心中的愤怒。但用户对英雄的生死存亡无能为力。这个故事已经被计划好了。用户只需体验刺激人心的旅程就好。

虚拟现实电子游戏的用户拥有比拟感用户更多的选择。我们用Disney-Line旗下的热门游戏《金银岛拟世界》举个例子。在这款游戏中,像在拟感里一样,玩家接入一个模拟出有古代海盗存在的虚假世界。不像拟感的地方在于,玩家可以做出选择。譬如,他可以尝试去攻击海盗船长,而海盗船长会对其行为做出回应,这样的响应来来往往。在Disney-Line这样复杂的系统中,交互的速度和多样性能够接近现实生活的水准。

购物网、商业中的赛博程序、图像会议和类似的东西虽然没有那么有趣,但在其复杂性上与电子游戏相近。它们都是用户能够可以交互的环境,会回应用户的行为。

电子游戏中,玩家可以和电脑程序进行交互,但他或她无法改变程序;预定的规则限制了这些互动。不过,一名拥有赛博碟板的计算机碟客并不受这些规则的禁锢。实际上,他会改变 规则。如果一位碟客被放进《金银岛拟世界》的计算机中,他可以让计算机控制的海盗们在玩家挥剑时被吓到逃之夭夭。当然,Disney-Line的计算机里的碟客看不到海盗。他只会看到代表Disney-Line计算机防御程序的图标。这些程序被称为入侵对策或IC,其存在的目的就是阻止碟客改变计算机原本的工作机制、防止他们触碰控制Disney-Line系统工作的节点和改变其中存储的数据(例如那些规定了海盗在受到攻击时可能的响应方式的文件)。

由于碟客直接影响到矩阵的“环境”,所以穿越矩阵是一种meta游戏。IC程序就位,他就是矩阵本质的参与者。一名碟客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人把这种在矩阵中的操控自由比作造物主。当然了,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任何想从事碟客职业的人,都应该看看奥兰多迪士尼™大学提供的优秀课程。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4 于: 2022-04-27, 周三 16:05:24 »
——选自《虚拟生活:对虚拟现实的批判性审视》

Johnny Wallhoot, Push & Press, 2048



劇透 -   :
虚拟现实之源

引用
我们拥有可以表达自己的灵魂的肉体。

——列奥纳多·达芬奇

你可以说我是个疯子(其他人肯定会这么说),但我认为虚拟现实的根源能够追溯到《旧约》。更多人应该会很熟悉这本可敬的书籍,因为它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概念。你可能会说这是通过人类的新陈代谢在一系列的突触中发出的第一个电脉冲信号。

这样将一个想法引入更多的概念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至关重要,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它。

在我们这个种族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于宇宙本身、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是如何与其互动的有着许多观点。其中一些是科学方面的。这些理论中的一些被证明是正确的(地球绕太阳旋转),而有些后来则被证明是错误的(太阳绕地球旋转)。其他的理论本质上有关神学或是哲学。根据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相较于动物而言,人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东方宗教认为人不过是生命大轮之上的另一个有机体。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或者甚至是否能够被证明),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里有很多人暗暗相信这些理论。我认为,这些有影响力的强大想法,不论真假,都为思想创造了框架,塑造了人们思考其他问题的方式。

一个粗略的例子就是牛顿科学是如何影响人类思考从社交到生物系统的万事万物的。一旦牛顿创造出了一种又好又简单的模型来展示行星之间相互影响,人们就会希望这个模型能诠释整个宇宙。霍布斯和洛克创造了社会“机器”,业余生理学家便将人类看成是他们在法国花园里看到过的机械鸭子。该死,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可预测的、机械的反应,就是这样。

当然,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我们知道了宇宙并不能被如此简单地建立起模型(看看虚拟现实吧,它依旧是量子力学无法解释的功能)。尽管企业想要 去相信他们能够监视人群并将其塑造成可以预测的模式,但他们的流程图只在忽略以下事实的时候才会奏效,那便是只有在某些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前特定模式才是可以预测的,而当不可预测之事发生,我们就需要新的模式了。

人们在数个世纪中相信整个宇宙——从昆虫到宇宙的运动——都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今日我们有了萨满魔法,它为这个概念带来了奇怪的变化。

这就将我们引向了《旧约》中的创世纪。(稍安勿躁,我们先来讲讲《旧约》,然后再聊《新约》,接着提到一位十七世纪的哲学家,最后我们再将它们与虚拟现实连接在一起。)

简而言之,故事是这样的:

上帝创造了宇宙,从天空到大地到流水。要注意的是地球并非宇宙的一部分。实际上,它正是宇宙本身。地球周围的一切都是地球这块蛋糕上的糖衣。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地球上一个叫伊甸园的地方(类似一个永远不会把你烧糊的BTL),这里充满了无数在觉醒年之前就灭绝了的动植物。伊甸园里没有工厂,没有城市的衰败,只是一个保守精灵的春梦。那听起来有点无聊,不过至少伊甸园里安定和平。

然后上帝决定创造人类。他从泥土之中创造了第一个人类并为其起名为亚当。亚当负责照料伊甸园,他很满足,但也孤独。他希望能有另一个人类陪伴在旁。

上帝便随其意愿用亚当的一根肋骨(你看,不过我们现在会去Dog and Rat了)创造出了夏娃,也就是第一名女性。夏娃和亚当很合得来,他们在伊甸园过得非常快乐。二人唯一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不要去吃某棵树上的果实,那棵树就是伊甸园中心的智慧之树。

麻烦以蛇的形象出现了(在欧洲与中东传统中蛇是一种不好 的生物)。这条老蛇接近夏娃建议她和亚当去吃智慧之树上的果子,因为这将让他们变得如上帝一般有力。(据我所知,即便事实上蛇的话没那么有说服力,讲故事的人依旧让夏娃同意了这个计划。这无疑是给了男性一个理由好在接下来的很多代人中不信任女性。不论如何,夏娃接受了这个建议并骗亚当把果子摘下来吃了。)

爱着亚当与夏娃的上帝如今被他的两个创造物所伤害,但规则就是规则,只有在他们没吃那果子的时候才能在永恒的乌托邦内生活。所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进入了不再是天堂的世界。从此以后,他们不得不自力更生,因为上帝不再同他们打交道。(事实上上帝会重新介入人类的事务,但那是后话了。)二人不仅被放逐,上帝还让手持燃烧的宝剑的天使守住了伊甸园的大门。

人类的原型亚当与夏娃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曾经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试图获得上帝的知识而背叛他之后,二人被从天堂放逐——虽然变得更聪慧,却和自然失去联系。在被这样异化之后,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将征服与开发自然当成己任。于是我们的星球遭受了如今的蹂躏。如果我们的神话声称人类与地球具有精神上的联系,我怀疑我们还会不会这么快就把它给撕成碎片。简单地说,现在人与自然(即宇宙和上帝)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它们再也不会合二为一了。

然后耶稣出现了。根据《新约》,耶稣是化为血肉之躯的上帝之子,前来指明重归上帝的道路。耶稣教导说所有人都存在灵魂(人死后回归上帝的部分)和肉体(人死后身体腐烂的部分)。

你看到这其中的范式了吗?现在,人类的部分,灵魂的那一块,可以再次成为上帝的一部分,而作为血肉的那些,不过是额外的东西。然而,为了接近上帝,你必须放弃你的生命(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人类又一次不得不生活在自然之外。“肉体的罪孽”是那些能为人的世俗部分带来快乐的行为,也剥夺了他获得上帝宽恕的机会和通往天堂的单程票。只有过上一种精神上的 生活(换言之,忽略物质世界),我们才能够赢得上帝的宽恕。最终灵魂被认为是对人类而言最为关键的中心,而肉体则无关紧要甚至变得危险,因为它可以引诱人类远离上帝。

这便是自我与世界分裂的开始,而它将困扰西方文明数个世纪。勒内·笛卡尔,一位17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定义了精神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如今被誉为“虚拟现实的祖父”的笛卡尔最后将这样的分裂定义成是心灵与身体(大脑 灰质被视作是某种物质上的东西)之间的分离。

1629年,笛卡尔住进了荷兰的一家客栈来独自度过一段时间。他的目的是想探索其意识,从而寻得一种不可被质疑的原则。对于像笛卡尔这样的人来说,这种事情非常重要,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上个世纪,哥白尼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给拉了出来并用太阳取代了它的位置。地球眼下不过是众多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尽管笛卡尔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他却知道自己所见 是不正确的。于是,他推理说,如果连太阳这样威严的事物都被错误感知,那么或许他就不能再相信自己的任何知觉了。

笛卡尔需要宇宙之中的某些真理,因为没有真理,他的上帝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所以他坐在自己的房间内沉思周围的一切,寻找某种客观的现实来寄托自己的信仰。他的目光在屋内桌椅上徘徊。笛卡尔推论说,即便在他眼中的家具都不存在——甚至压根完全就没有这种东西——那他用来感知这一点的意识也是毋庸置疑存在的。因此笛卡尔将意识置于外部世界的物体之上,并在其著名的格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中对其做出了陈述。

世界上其他那些可以测量可以被量化的东西,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我们这个种族在人类科学进程中所犯的错误不会影响到一个单个的、独立的、精神上的心灵 的概念。

在一个被误用想法的不幸歪曲中,笛卡尔想要找到一个可以舒适地住在一个崭新的客观科学世界中的人类灵魂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在一个试图废除掉任何无法用牛顿物理学模型来解释的事物的时代,无可解释无可量化的心灵被置于人类关注中的次要地位。灵魂与世界之间的分裂是完全的,但现在人们背弃了上帝,对精神的领域毫不关心。那是一个测量和具体数据的时代。而既然心灵(精神层面的事物)和大脑(物质层面的事物)已经相互分割,那么是时候搞清楚是什么东西让大脑运转的了。直至二十世纪,人们都普遍认为大脑只是一台机器,只要有人误打误撞中了正确的发现,它就甚至可以被制造出来。

当约翰·冯·诺依曼博士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构建出了第一台现代计算机,一台电脑和人脑之间的诸多相似点便随即变得清晰起来。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比较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大脑中所有的决策功能都能被简化为一种二元的是或非的过程;大脑的突触连接只是执行了开关功能。这样的认知最终导向了人工智能即AI的概念,或者说,认为能够构建出一台如人脑一般思考的计算机的想法。

想想它的影响力吧。到二十世纪的末期的时候,人类将试图创造出人工智能,正如上帝在《创世纪》中所做的那般。但人类的创造物将不可能选择去吃智慧之树的果实,因为它将没有灵魂。科学家们会想在这倒霉的造物诞生之前就把它给踢出天堂。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不安的一点。更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在于AI技术的研究(尽管至今尚未成功)直接指向了ASIST技术和虚拟现实——一种提供了能够将我们自身从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放逐的选择的技术。每天我们都会接入到预编程好的环境、情感和冲动中。我们选择不去感受我们真实所感,反倒去体验那些拟感明星、那些被我们想象成具有比我们自己更好的“感受”的人们的情绪。

再想想这个。我们的身躯已经被从天堂之中逐出,但至少我们还保留了我们的心灵。根据笛卡尔那笨拙的逻辑,心灵是我们与无限间的潜在联系。我们每个人都独立而不同,但依旧能希望与上帝相连。现在我们甚至连这样的潜在联系都想摒弃了。每一日里我们都放弃自己心灵、感受与思想而沉浸于拟感带来的直接冲动。

上帝将我们从伊甸园中放逐,而我们又将我们自己从余下之物中放逐。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5 于: 2022-05-07, 周六 17:09:08 »
——来自西雅图图书网

实时会话转录/仅文本

劇透 -   :
<<Waldo>>—这个叫Wallhoot的家伙到底他妈的是谁?这人什么毛病?
<<Kaine>>—你说的是书还是人?
<<Git>>—啥书?
<<Waldo>>—叫什么《虚拟生活》的玩意儿。完全是他妈的扯淡。
<<Dice>>—听上去它整得你蛮心烦啊兄弟。
<<Waldo>>—等我一下。你能把这东西当真?

—节选上传

多数人会认为我们是线性构成的,就像拟感的播放或者我们的生活看上去的那样沿着一条直线移动,每一秒钟都在沿着这条线前行。观念发展的普遍概念认为我们是慢慢沿着这条思维之线前进的孩童,在推进时获得新的观念、拒绝或接受不同的想法,逐渐以一种有序而富有组织性的方式来构建起我们自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心灵就好比是巨大的冻冰,随着我们在生活之中遇到各种经历,其大小与形状也在成长中变化。这些经历可以是某种形式的触觉,也可以是我们在街道上行走时看到的东西、我们从计算机网络上阅读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某个人对我们说的什么话。即便一种经历可能会在日后的生活中被更强烈或更明显的一层经历所覆盖,它也是这块冰的一部分。

这便是理解线性与冰块模型之间区别的关键。不论你怎么看,一条线总是一条线,但一块冰呢?你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可以缓慢地绕着它的表面移动,你每一刻都会看到光线折射出新的色彩与形状。想法自我分层了。一个靠近冰块表面的最近的想法在从另一边观测时会变成最远的一片冰面。同一个东西会产生无限种不同的结果,而一切的结果都取决于你看的视角!

—节选上传结束

<<Waldo>>—这堆废话到底在讲什么?
<<Kaine>>—我看了些他写的东西,特别是宗教方面的。一文不值。那些论调过于宽泛,不过是些自命不凡的无稽之谈。
<<Git>>—我不好说。我还挺喜欢这东西的。
<<Kaine>>—呃,你啥卵玩意儿都不知道。
<<Git>>—我知道不要用双重否定句。
<<Tigger>>—啊?那些宗教方面的文章并不只是什么自命不凡。这人什么都不懂!
<<Verne>>—那么在哪能读到呢?
<<Kaine>>—呃啊,别浪费你的时间了。
<<Waldo>>—你能从Lit Net上搞到。
<<Kaine>>—别去!那只是一个疯子的咆哮罢了!
<<Waldo>>—我从没说过我疯了。
<<Kaine>>—啥——
<<Git>>—Johnny Wallhoot?是你吗?
>>昵称变更:Waldo 现在是 Johnny W/Waldo 了<<
<<Johnny W/Waldo>>—没错。我就是开始黑屁我的文章的那个人。
<<Kaine>>—真高兴你现在有点品位了。
<<Johnny W/Waldo>>—我的品位极佳,伙计。
<<Dice>>—你整这活儿干嘛?
<<Johnny W/Waldo>>—这样所有人都会参与进来讨论它了。
<<Dice>>—但他们觉得这都是些垃圾。
<<Johnny W/Waldo>>—但他们还是在讨论它。他们读了我写的东西,不论他们喜不喜欢,我的文章如今都已经融入他们的存在,是组成他们心灵的一部分了。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6 于: 2022-05-14, 周六 17:16:20 »
——选自《虚拟生活:对虚拟现实的批判性审视》

Johnny Wallhoot, Push & Press, 2048



劇透 -   :
The Course

这些话听起来就好像我在鼓吹我们要抛弃这一切回到有虚拟现实之前的日子里,回到在我们被这些新的科学所“毒害”之前的时间中。现在,如果我们要这样做的话,为了更好地衡量,我们就需要保证自己回到人脑被拿去和机器相比较之前的年代。接着,当我们回到那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就能逆转时间在笛卡尔的客房里杀掉他,或者至少确保能让他过上更愉快的生活这样他就不会去担心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不是。

当然,接下来,如果我们真的这么聪明的话,我们应该回到旧约时代确保那条蛇不会去唆使亚当和夏娃吃禁果。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摆脱我们种族历史上存在的任何或大或小的想法,我们就能设法回到天堂,回到伊甸园。

但所有人都知道时间不可能倒流,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人类历史上这些岁月里流传下来的想法观念呢?

多数我们认为好认为坏的东西都取决于某个人的观念。于是我认为,通过改变我们的视角,我们就能更轻松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是怎样看待生活的?我们用怎样的想法丰富了它的色彩?用现代的说法,我们要将自己接入到什么之中?

这应该并不困难,因为我们一直在改变观点并选择新的想法。接入拟感、进入矩阵、接受赫尔墨斯魔法的法则——我们不断关闭世界的一部分,从有限的视角去看待它。我指的是另一种游戏,一种同样意味着扮演一个角色的游戏。

想象一个显示了天堂的计算机图形吧。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幅图片是由数百万个像素点组成的。每个像素点看起来都是独立的,所以我们可以相应考虑。这样说来,它们就是无数个笛卡尔的经验事实。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天堂的整个图景,那么我们便可能会称之为“ji hokkai”,日本传统中的“宇宙万物”。

但这些独立的像素点组成了天堂的图景,这幅图通过所有的像素点而展现,同时随着我们的观点的变化,它包括了无数像素点或一张图片。这种一个事物通过无数事物来显现的想法被称为“ri hokkai”,即绝对宇宙。

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够让我们体验彼此之间最亲密的想法,能够让我们通过思想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能够仅用图像就处理文本数据。我们还有了魔法和萨满流派再次让我们得以使用一度失落的方式来与宇宙直接互动。有了这一切,我们似乎能够更好地将所有的这些奇迹看作是一个ri hokka世界的隐喻,而非将现实撕碎成信息和事实的小碎片并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

碟客们告诉我说,当一个人身处矩阵时就必须相信他所看之物是真实的。他们说,如果不这样的话,“边界”就不存在了,直接性消失,而碟客也会迷失。如果他忙着思考他真实的形态和他隐喻上的自我,他就会困惑,会迟缓,会很容易被他的敌人拖下深渊。

我也从赫尔墨斯法师那里得知,他们的赫尔墨斯戒律涉及到了对世界的特定看法,任何进入矩阵的法师都会在活动中感到碍手碍脚,因为这个“环境”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怪异。这甚至适用于那些只想用矩阵玩玩的法师。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认识一位碟客每次狂奔时都会清楚地认知到他的身体在碟板上了无生气,而他只有一个图标在活动。我还认识两个同样是不错的碟客的法师。他们三个是例外,但他们都能在活动之间切换自如,因为于他们而言这都是一场盛大演出的一部分。人们很难把所有的事物都看作一个整体,更容易抓着自己认为自己能够轻松舒适地对付的东西, 不过这三个人通过耐心和勤奋学会了做到前者。而且他们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快乐的。

他们都告诉我,关键是要教会自己不要去把生活中的任何行动和事物当真。这些人将世界看作是一个镜屋,每个事件或工具都是一个隐喻,反映着世界的每个其他部分。它是一个由不同方面组成的整体。因此,矩阵中的碟客知道他正坐在碟板边,也清楚他同样是矩阵中的一个图标,是数据流中的一片数据,是他身处系统中的CPU,是办公室中嗡嗡作响的打印机。当他结束一次狂奔,他就会把它当成是关乎他是谁并能教会他了解自己的一课。一样,法师们知道计算机系统中的电子和当它们成为一名气精魂时身体的本性有多大的关系,诸如此类。这很难做到,他们通过维持自己对经验的微妙脱轨而非沉浸其中来实现了平衡。

不像我们之中的多数人,他们接受了世界就是世界、生便是生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至少就我知道的而言,这三人都不再使用拟感了。他们为什么还要用呢?这些人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他们无需再为了体验而接入。宇宙在他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撞击着他们。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7 于: 2022-05-15, 周日 15:21:02 »
——摘自《矩阵入门:初中阶段的矩阵指南》

Dr. Richard Reeds,Disney-Line Press,2051


劇透 -   :
虚拟现实接口和应用

碟板技术和所有其他虚拟现实技术(譬如拟感)的核心是人脑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种方法是通过数据接口或神经网络。

数据接口,或者“物理接口”,于回声蜃影的时代发展出来。它允许用户“短路”其身体的神经系统,在脑干底部用一个人工的神经系统来替换掉它,这个系统再连接他所接入的计算机系统。这样,这个计算机系统就成为了碟客的新神经系统。它会向碟客的大脑提供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官数据。就好像我们的眼睛将数据传输给大脑一样,它本身看不见所以必须接受信号,如今大脑直接连入碟板,并将它接收到的信息当作真实的来处理。

第二种接口是神经网络。它不与用户的神经系统建立物理联系,而是一种紧靠于颅骨上的头盔,内部布满精细的金属网,能够感知并影响大脑的神经模式。这个网同样能传递抑制因子来阻止脑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到身体。尽管其效果与数据接口差不多,但神经网络接口并不那么“纯粹”。然而,使用神经网络比用数据接口要便宜太多,因为植入数据接口需要昂贵且复杂的脑手术。相比之下,任何人都能穿戴使用神经网络。实际上,正是神经网络的发展让拟感和矩阵能够达到如此普及的应用程度。它的质量依旧很好,以至于从神经网络转向使用数据接口的人往往会对后者能够企及更高端的效果而感到惊讶。

只有那些需要或者想要一个近乎真实的接口的人才会需要数据接口提供的那种纯粹性。数据接口的用户通常是公司的碟客,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与进入公司系统的罪犯进行直接对抗,除此之外还有想要在玩游戏时获得尽可能多的“现实感”的拟感消费者。大多数在矩阵工作的公司雇员都使用的是神经网络,因为他们没有对数据接口的高质量的需求。

虚拟现实接口通过影响大脑的突触模式并响应那些通常会导致人们采取行动的模式来工作。

办公室环境中神经网络的常见用途是转写口述备忘录或信件。神经网络用户只需要想象说话,然后神经网络就会取代他的嘴与舌头来对他想说的话做出反应,神经网络“阅读”,接着翻译,再把词汇输入计算机。神经网络没有读用户的心,它只是简单地响应了在正常情况下本应执行说话的指令。因为有神经网络的抑制,他的下颚和舌头不会移动,神经网络将脑冲动传递给了一个文字处理程序。

想象大脑如何与虚拟现实交互的一种途径是这种技术将一个人的思想从其身体中取出并将其丢在他想要的任意身体或者世界里。正如丹·杜鲁门在收购ESP系统公司后所言,“终有一日我们将能够给予任何大脑它想要的一切。”

现在这一日已经到来。

离线 Cadmium

  • 又懶又拖
  • 版主
  • *
  • 帖子数: 2107
  • 苹果币: 14
  • 因为悲伤这一事物可被死亡完全吞没,而黑暗之物的生命,正是死亡之物和将死之物。
Re: 【草稿箱】【SR1】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ies片段
« 回帖 #8 于: 2022-05-21, 周六 14:22:22 »
——选自《疤脸的碟板骇入指南》



劇透 -   :
冷热存储

毫无疑问,碟板骇入是年轻人的艺术,但这并不是从事这一不光彩职业的年轻人得出一些更荒唐的假想的借口,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认为他们可以通过矩阵获得一切。

大错特错了,伙计。

有冷热两种存储。热存是某种连接到公司主机的东西,往往也连上了矩阵。它可能有IC,可能有碟客驻守,但如果你水平够好的话你还是可以摸到它。至少这是可能的。

冷存是不属于主机或者属于主机但主机的那部分不连矩阵的一种数据存储。想想吧。如果数据存储没有连接到矩阵,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从矩阵摸到它。为什么有人要设下这样的东西呢?为什么不把所有信息都连入矩阵呢?答案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没法从矩阵摸到它 !在你我这样的人面前,它会很安全。相信我,公司有大把的信息值得放在冷存中。这或许意味着要把数据磁盘从办公室的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而非通过主机传输,但考虑一下,不用购置昂贵的入侵对抗软件的话公司可以省下多少钱。

所以下一次你认为你是村里最靓的碟客时,记住有些时候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唯一办法就是亲自去你想要抢的地方的办公室里跑一趟。

追踪

富池搞出的最恶心的东西就是追踪能力程序。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程序破坏了我们的匿名性。我认为其中最糟糕的便是追踪报告程序。没有追踪的话,公司就没法在你弹出之后伤害到你。但一旦有了追踪程序,你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在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矩阵当中的一把像素点了。

多数朋克仔认为一旦追踪报告程序启动你就死定了。

错。

首先,追踪程序需要找到你,这要花费时间,不太长,但在那种情况下每一分钟都非常珍贵。

其次,当报告反馈回来的时候,安保系统的人需要决定对策。如果他们可以的话他们就会在五秒内下达命令,但倘若不是这样,这就要花上至多一分半钟。

第三,现在这些知道你地址的人必须找到你。追踪报告程序执行这一部分的变量很多。

追着碟客跑的特工们是公司的还是政府的?假如是前者,从公司安保部队的军营到碟客所在地的距离加上可用交通就是决定性因素了。乘汽车穿越城市与乘直升机穿越城市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果公司和城市安保部队有一腿,事情对于碟客而言就会变得非常大条,因为多数条子都能在顶多四分钟之内接到电话,这完全看的是附近是否有警车。好在大部分公司都喜欢把安保体系控制在自家,所以碟客无需担心说在八分钟到三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人上门敲门,具体时间大多取决于车辆类型、地面交通状况或行车天气。因此,很多碟客喜欢等到交通高峰期和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再进入公司系统。

可能的最烂的情况是公司安保部队里有法师当班。只要一句话他们就能进入星界。他们很可能很快就会来到你所在的地方。如果你做事干净没有魔法痕迹,那么他们也许会在躲在星界跟踪你并且和地面部队配合行动猎杀你。假如,因为一些见鬼的原因,你有带着法术锁之类的东西的话,你就真的摊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