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新盖亚NeoGaia 战役设定】1.1:旧世列国志  (阅读 8450 次)

副标题: 【F.E.1589】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新盖亚NeoGaia 战役设定】1.1:旧世列国志
« 于: 2020-05-21, 周四 07:32:03 »
欢迎来到如母亲般养育众生的泛大陆!

在无尽洋彼岸美丽的维斯佩西亚(Vespasian)与富饶的梅里迪亚(Meridia)被人们所发现之前,这块庞大的大陆便是人类已知世界的极限。而当亚斯图里亚斯人的号角第一次惊扰梅里迪亚宁静的原始丛林之后,“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分界线就此被划出。现在,为了给我们的介绍起一个好头,我们将会从欧罗巴(Europe)——这一“旧世界”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地区开始讲起。
« 上次编辑: 2022-05-17, 周二 11:21:41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1 于: 2020-05-21, 周四 07:37:57 »
自从伟大的加洛林建立帝国以来,几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如果他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话。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国与公国们保持着高度的自治权,即便加洛林王朝仍然统治着这一帝国,部分选帝侯们却开始转向支持如日中天的巴伐利亚王国与萨克森公国。而作为皇帝的加洛林家族,也将行政中心从亚深移动到了南部的文多波纳(Vindobona)——时至今日,加洛林的君主们已然习惯了舒适的莱塔尼亚(Leithanien)。

现如今,皇帝所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诸侯王相们,大公教会内部的分歧与新兴思想的传播都无一不在冲击着帝国的传统基石。但是无论如何,即使是在圣贤教世之后的第二个千年已行过半的现在,卡尔大帝的理想依然存续着。神圣罗马帝国作为中欧的霸主屹立不倒。而随着加洛林家族对于南亚平宁半岛之上王冠控制的逐渐加深,或许有一天,帝国将再度统合,不负其“罗马”之名。

加洛林-神圣罗马帝国(Carlovingiens-Holy Roman Empire)
« 上次编辑: 2022-05-25, 周三 14:40:50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2 于: 2020-05-21, 周四 07:40:04 »
然而在更往西一些的地方,伟大卡尔的另一份遗产,法兰克尼亚(Franconia)孤傲的矗立着。

六百年前因西加洛林家族的绝嗣而引发的大分裂是莱茵河两岸共同的耻辱与苦难,却也同时造就了两岸诸王。随着东部王国的军队跨过莱茵河,东加洛林成功夺回了帝位,但是西部的混乱却迟迟不得平息。终结这一乱局的是普罗旺斯王国出身的道芬公爵,他迎娶了西加洛林的遗孤,成功重建了西部王国的秩序并加冕为“法兰克人的国王”。此后,这位里昂出身的国王的后裔们,被广泛的称作“加洛林-里昂尼斯(Carlovingien-Lyonnais)”家族。
加洛林-里昂尼斯王朝通过结合施用栽赃陷害、军事压迫和长袖善舞等各种手段成功将其权力巩固了数个世纪。而到了十六世纪末,“法兰克人的王国”——法兰克尼亚的权威不仅跨越了比利牛斯山脉,更是逐渐将影响力辐射向北意诸城邦——在这亚平宁半岛之上,二重冕与铁皇冠之间持续了上百年的冲突仍将继续。而这次将会鹿死谁手?答案似乎尚未可知。


法兰克尼亚-纳瓦拉二重王国(Dual monarchy of Franconia and Navarra)
« 上次编辑: 2021-08-13, 周五 14:35:55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3 于: 2020-05-21, 周四 07:41:22 »
在北方,塞纳河的入海口如同往日一样,被诺曼人牢牢地掌控在手里。他们与阿尔比昂人的盟约一如既往地坚实——纵使在天翻地覆的巨变之后依然如此。

自从圣贤教世后的第九百年起,伟大的潘多拉贡家族便统治着阿尔比昂岛群。相传,这些拥有着龙血的潘多拉贡们能人辈出,贤行治世,而他们所统治的时代,也被后人敬仰的称作贤人辉煌时代。
但是,再伟大的血脉也无法抵挡时间的刻痕。在一代又一代的潘多拉贡王族之中,古老红龙的血脉日渐稀薄。而不知是否为一种讽刺,随着血脉中古老神秘的流失,潘多拉贡们似乎也逐渐忘却了作为领导者的贤能。
终于……伟大的第一王朝、辉煌的第二王朝、荣光的第三王朝——在其之后的第四王朝日渐腐朽:王室的无能、经济的衰退、意识形态的撕裂使得这个国家来到了临界点。终于,以国王的愚行为导火索,一场改变整个国家的革命爆发了。这场撕裂了国家的内战持续了整整五年,最终,伴随着双十字联合旗代替双头龙旗升起在加莱,一切都改变了。
至此,阿尔比昂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Albion)的王朝史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新兴思潮引发下的新政权:阿尔比昂联邦(Commonwealth of Albion)就此诞生。
新生的联邦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过去的七年里,它成功抵御了来自欧罗巴、维斯佩西亚乃至阿尔比昂本岛的侵害并屹立至今。而现在,年轻的共和国怒视着曾经包围自己的敌人们,思想与意志组成的无形浪潮自首都伦蒂尼(Lundeiniu)一波波地涌向四海——
革命会将传播,革命必将传播(Revolution will be exporting,Revolution must be exporting);共和万岁,革命永存(Long live the Republic, Long live the Revolution)!
劇透 -   :
阿尔比昂联邦的首都为伦蒂尼(Lundeiniu),重要城市包括安格利亚的凯尔温特(Caerwynt)与曼彻斯特(Manchester),坎布尼亚的卡尔洛伊(Caerloyw),卡拉多尼亚的格拉斯哥(Glasgow),海伯尼亚的爱布拉纳(Eblana),布里托尼亚的洛森(Roazhon)以及诺曼的卡昂(Caen)。

阿尔比昂内战
劇透 -   :
导致内战的原因有很多种,但这两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个原因是查瑞斯一世国王本身。很多人认为这个国王昏庸无能,自从60年代之后失去了议会的支持后他根本无法独自治理国家。而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爆发高低教会冲突时,身为改革教会国家领袖的查瑞斯一世反而给予了高教会公教一方大量的援助。这种援助导致关于罗马和查瑞斯一世间的“罗马公教阴谋”谣言在卡拉多尼亚和安格利亚广泛传播,并暗示大众在威斯敏斯特的国王是不可信任的。
其二是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分歧——国王由于宗教问题被迫重新建立货币政策。虽然许多人对改革时期建立的阿尔比昂改革公教会感到满意,但有越来越多激进的共和主义者试图进一步改革。查瑞斯一世对此感到非常恼怒,他试图在政治上夺回主动权。1577年1月,查瑞斯一世带兵冲进议会并宣布五名议员叛国。这些议员逃走之后事件被发酵,公众义愤填膺,迫使国王离开伦蒂尼逃往诺丁汉。这标志着内战的爆发。

遍及整个阿尔比昂群岛乃至布里托尼亚、诺曼等大陆临海地区的阿尔比昂内战持续了五年,其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内战阶段(1577—1578)
查瑞斯一世于3月在诺丁汉升起象征王家的赤龙旌旗,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这个阶段是保皇派优势的阶段,议会内部各派系对于如何处理“国王叛乱”这么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例出现了事实分歧,这不仅造成了内部不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议会对于抵抗保皇派的决心。
在这个阶段,大半坎布里亚以及西北安格利亚支持查瑞斯一世,而东南安格利亚、坎布里亚南方支持议会。卡拉多尼亚与海伯尼亚总体保持中立。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结束事件是1578年中的荒原战役,王军在此战惨败后退向牛津,最后在牛津被彻底击溃,而国王查瑞斯一世本人也被俘虏。

第二次内战阶段(1579-1582)
自1578年第一次内战结束以来,国王便被软禁在安格利亚的萨福克郡。但是此时,议会中的各派别——乃至是议会军队内部已经相互产生了猜忌。是效仿三元联盟的混合虚君制还是低地联省的共和政府,是一国一教的国教会还是信仰自由的独立教会……诸多分歧使得查瑞斯一世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与长老会中的保守主义者达成了协议,通过立长老会派改革公教为国教并建立长老会主导的政府为条件,换取了卡拉多尼亚的帮助。国王从监禁中逃离,北方坎布里亚、肯特等地王党暴动,卡拉多尼亚军队的介入,诸多事件标志了第二次内战的爆发。
这个阶段是共和派优势的阶段,长老会保守派与温和派的分裂导致主张共和革命的独立派掌管了议会与军队,这也意味着整场内战的性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现在,摆在议会以及它的支持者们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革命。
事态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议会新军与早期传统军队被《共和国法案(Act of Commonwealth)》合并为共和革命军(RRA, Republican Revolutionary Army),而约翰·皮姆、约翰·弥尔顿、亨利·范恩与费迪南多·费尔法克斯等独立派共和主义者主导将革命的消息传开,号召武装打倒暴政、建立共和。各地纷纷传来共和派起义乃至军队倒戈加入革命的报告,新一轮的水手大兵变更是使原本在一次内战期间就经受过一次分裂的皇家海军彻底瘫痪。
1579年5月,坎布里亚最大城市卡尔洛伊的共和派武装击退王军,宣布否认查瑞斯一世为阿尔比昂的合法领导人,与共和革命军合流;7月,卡拉多尼亚共和派连续占领格拉斯哥与爱丁堡,大大拖延了卡拉多尼亚保皇派军队的行动;10月,以海伯尼亚教会宣布支持查瑞斯一世为导火索,爱布拉纳也陷入革命武装与王军的争夺……进入年末的12月,革命的热潮以一年不到的时间席卷了整个阿尔比昂群岛,安格利亚、卡拉多尼亚、坎布里亚、海伯尼亚——甚至诺曼与布里托尼亚也加入到这场革命与反革命的对抗之中。
这个阶段的战线相较一次内战时甚至更为模糊,从最北的高地卡拉多尼亚到塞纳河入海口,共和派与君主派如同字面意思一般打成了一团。但是共和革命军的存在显然有助于前者,多数地区小规模的保皇派武装起义迅速地被忠于革命的军队镇压了,但是海伯尼亚的纷争,坎布里亚的暴乱以及卡拉多尼亚王军的进军仍使阿尔比昂彻底陷入了长期的混战状态。直到1582年8月,卡拉多尼亚王军在布里德林顿附近被共和革命军击溃,岛上各地保皇派也被尽数扫除,残余势力与王室成员一同经由北海逃往诺曼领,二次内战阶段至此结束。

诺曼内战阶段(1582-1582)
内战的最后一个年头,与诺曼共和派进行了三年有余的“有限战争”的诺曼保皇派军队,此刻成为了王军保存最完整的军队。他们通过进军加莱与群岛上撤出来的保皇派残余势力合流,形成了潘多拉贡王室最后的抵抗力量。
1582年年末,加莱战役正式打响,新军名将奥利维尔·克伦威尔指挥下的共和派联军战胜了曾经参与过施马尔卡尔登战争的卡拉多尼亚老将汉密尔顿公爵,王军最后成建制的抵抗被彻底消灭,就连国王查瑞斯一世本人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至此,阿尔比昂内战结束。
 
阿尔比昂联邦的建成与共和主义者们的内部问题
劇透 -   :
无论口头上如何宣扬民主,共和国不过是长期议会的统治;只是换了名称而已。国王和三个等级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力,下议会的少数残余议员都将其占为己有。过去曾实行过的国王和上议院存在时的牵制作用,或教会在立法上曾享有的部分权力现在统统取消了。新建立起来的机构,仅仅是由于内战的必需而建立的各种委员会和政治体系的延续而已。于是长期议会就拥有这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以前都从未拥有过的权力。它的立法权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直接由自己作出决定来行驶执行权。它也可以通过干预个人诉讼,或由所控制的执行委员会规定部分司法职能来行使司法权。它拥有的最高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和不受控制的。
这种权力机构所遇到的较大麻烦,是永无休止的工作。根据王政时期通过的法案,除非它自己愿意,它不得被暂停、休会或解散。虽然批准此项法案的国王已经去世,但法案仍然继续生效。所以用费尔法克斯的话来说,国家是由一个“始终在工作着的永久议会”统治着的。
虽然长期议会已达到自己的最高目的,但它们的理论依据已不再和实际情况相符合。1583年1月4日议会所通过的决议中写道:“阿尔比昂议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并代表人民的,因此在国家中具有最高权力。”但是在议会通过此项决议时是它最不具有代表性的时候。由于在战争中对于贵族分子以及偏向高教会的长老派都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因此议会正如很多人所议论的那样:经过淘汰和筛选,现在只留下一小撮了。它的权力难以说是建立在公众认可的基础上的,而似乎更像是依靠军队的支持;同时也是依靠阿尔比昂人民对议会——这个象征着共和革命的实体所具有的盲目的崇敬心情。
从政治上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军队能对长期议会支持多久。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中隐藏着他们政治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军队认为,保持现在的议会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权宜之计。议会则自视为革命的原点、合法的最高权力机构,具有不可取代的统治权。军队与革命者们认为一个自由国家应意味着人民主权,不能想象一个共和国没有共和制的机构。最为重要的是,它要求新的国家建立在一个成文宪法的基础上,宪法应对被统治者的权力和政府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
早在1583年12月,由军队草拟的人民公约中,对它所期望的共和国的蓝图已经勾画出来。长期议会应在1584年2月宣告结束。所有的纳税者都需缴纳济贫税,除了仆人或乞丐以外,每个人都具有选举权。此外,对选举区域的划分应更为平等。议会每两年选举一次。最后,为了保证不受专横权力的侵犯,列举了某些基本权利;任何政府不得阻挠,不得强制服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信仰自由等。
由军队制定的宪法草案于1583年12月20日呈送给长期议会。他们并不要求这个草案以法律的形式强加给国家,而是希望能以温和的方式,使国家予以接纳。它将类似于请愿书一样,在人民中间传播并要求签名表示同意。假如大多数支持该草案的人表示同意,然后就采取步骤加以实施。长期议会接受了该“公约”,表示感谢,但却置之一旁。
1584年2月已过,长期议会仍无解散的迹象。此时,距离革命战争结束已过了整整两年。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一样,1582年的加莱之战结束了阿尔比昂内战。在那之后人们废除了君主制并试图成立一个共和国。然而,新兴的共和国内部并不稳定。长期议会(Long Parliament)作为内战时期(或是按照官方称呼:革命战争时期)的遗留产物在战争结束的数年后依然牢牢地把持着绝大部分的政治权力,这些终身任职的议员们俨然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统治者阶级。长期议会的统治持续了整整两年,直到高洁的费迪南多·费尔法克斯议员无法再忍耐长期议会昏庸与腐败,与共和革命军最负盛名的两位将领、新军双壁的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爵士与奥利维尔·克伦威尔将军联手弹劾了长期议会。在道义与现实的双重威压之下,长期议会选择了妥协。由此,新生联邦政府的一系列行政、军事与宗教改革接踵而来。
阿尔比昂的行政与司法
劇透 -   :
在政治方面,阿尔比昂联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
阿尔比昂联邦的立法机关是阿尔比昂联邦议会/联邦国会(The Parliament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lbion),为两院制,下议院称为联邦院(House of Commons),上议院称为共和院(Senate)。联邦院又称“人民议院(Common Council)”,由来自每个共和国/自治领/殖民地的153名议员组成。共和院又称“国务院(State Council)”,由每个共和国的49名议员组成。
共和院是长期议会解体的遗留产物,其权力较联邦院更小,议员任期为十年,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直接任命,在法律上作为各联邦共和国在联邦层面的代表。共和院只能对有限的立法事项进行表决,如宪法修正案,不能启动关于货币和拨款的立法,但在联邦院通过授权决议后,拥有决定是否对行政官员进行弹劾的唯一权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否决拟议的立法,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允许暂停否决权。共和院议长是共和院的主持者,由其成员选举产生。从1584年到1585年的一年期间,参议院具有司法职能,但是随着制宪议会的结束与联邦基本法(Basic Law for the Commonwealth)的出台,其司法职能让渡给了新成立的联邦宪法法院。
联邦院是由各选区内的联邦公民选举选区议员而产生,议员任期为五年。联邦院在有关教会或世俗、民事、军事、海事或刑事的所有事务中拥有充分的主权和权力,并且是议会两院中唯一可以发起货币或拨款法案的立法机构。联邦院拥有弹劾行政官员的唯一权力(然后由共和院审理弹劾案)。主持会议的是联邦院议长,由联邦院议员选举产生,同时,联邦院议长也是阿尔比昂联邦议会首席议长与国会首席。国会首席对联邦国会负责。
议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至少五个月。联邦议会下设国务委员会,是议会休会期间的常设机构,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在议会休会期间代表其行使国家权力。联邦国务委员会由约20~30名成员组成,国务委员会主席由国会首席兼任,同时也被视为阿尔比昂联邦的政府首脑(Head of Government)。
相较之下,作为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的阿尔比昂联邦护国公(Lord Protector)主要以代表性和礼节上的职责为主。护国公由五年一度的联邦大会投票选出。联邦大会由联邦国会所有议员组成。

阿尔比昂联邦的司法机关是阿尔比昂联邦宪法法院,其根据联邦基本法而设立,拥有对诉讼的最终审判权(即不可推翻的)和对法律(包括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宪法法院的主要任务包括就政府单位间的争端做出裁判,对法律进行审查,审理宪法诉讼以及审查违宪行为。联邦国会选举产生首席大法官兼宪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则由国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宪法院职位皆为终身制。
官方信仰为阿尔比昂改革公教,但是对于正教与圣教也具有一定的宽容度。值得一提的是对罗马公教的态度,根据前王国时期沿用下来的《六条法令(The Act of Six Articles)》,生活在四大共和国境内的罗马公教信徒每年需要多缴纳一定比例的“奉公税”。
注:各自治领与殖民地地区不受此条法规影响。
阿尔比昂的政治生态
劇透 -   :
1582年至1589年间,主要的政治话题是宗教、宪法和军队。 所有这三个问题都定义了两代人的政治,即内战一代和联邦巩固一代。在第三届联邦国会(1588年)上,与所有民选议会一样,联邦院成员组织或聚集成派系或朋党(后来的俱乐部或咖啡馆辩论)。还必须考虑的是,在这一时期,对任何群体的忠诚往往是不稳定的,受个人对特定问题的反应的影响。后来的共和院的成员也将自己组织在同一小组中,大部分时间与联邦院共享领导权。
伴随着第三届联邦议会的落幕,从内战时期就存在的诸多政治派系终于变得更加有组织,并围绕着一套流动的原则建立起来,并随着其权力基础的利益开始分歧而采用更加连贯的政治倾向。下面将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政治联盟或社团:

独立派
从1584年至今,议会的主要派别是由联邦的支持者和军队相关人士组成的独立派。这个名字本意指的是阿尔比昂改革公教会中的一派,该派主张对宗教和教会事务进行地方教会管理,反对教会或政治上更广泛的地域等级制,并主张非罗马公教徒的宗教自由。内战期间,独立派与议会派国教会、长老会派联盟,共同支持了共和事业。在战争前和战争初期,以约翰·皮姆为首的长老会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新军与共和革命军的成立,独立派人的力量随着军队的命运而增长,因为独立派人在军队中担任了许多高级职务(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费尔法克斯与克伦威尔)。在长期议会的改组中,由于军队的介入与长老会派的分裂,独立派的定义得到了扩大,并成为了事实上的多数。然而,它远不是一个统一的团体,它有两个主要派别:公民派或格兰德派和平等派或士兵派。两者都是内战中军队派别与文官派系的联合:公民派的成员主要来自前新军高级军官,联邦各地的绅士、商人与工匠,持妥协与改进立场;平等派则源自于帕特尼辩论中的军队激进派,它的支持者们普遍来自下级军官与市民阶级,对共和革命的现状感到不满,积极寻求1583年人民公约的进一步兑现。两派都支持军队地位,宗教宽容与共和主义,但是对于这些思想的执行程度有着不小的分歧。然而,公民派更愿意与长老会打交道和谈判。平等派自称要代表虔诚的众多主的子民的利益,反对与长老会谈判。这些行动使独立派内部的关系紧张,并使得其成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和利益联盟。

长老会派
另一个重要的派系是长老会派,保守派和温和派的松散结盟。它的选民包括温和和传统的乡村绅士,以及由血缘、友谊和宗教联系以及对革命与共和主义模棱两可巩固的保守圈子。与独立派类似,长老会派原先也是单指阿尔比昂改革公教会中的派别,在改革教会发展过程中,基于新型教会组织形式与独立派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许多大资产阶级和富有的贵族要求建立由长老(教长)管理的教会组织,故称为“长老会派”。长老会派在内战之中主张与国王妥协,拥护虚君制度,支持统一的国家教会体系。长老会派不仅是最早形成的政治集团,也是最先掌握政权的政治集团:以埃塞克斯伯爵与曼彻斯特伯爵为首的长老会派人士在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短暂掌控了议会,并试图主导与国王的和谈并重建君主制。然而,伴随着被俘国王的出逃,长老会派的妥协政策最终同时引发了军队与独立派的不满,大范围的弹劾与清洗沉重的打击了长老会派,这虽然并未使他们从议会中彻底消失,但是仍有许多成员不得不放弃议员身份乃至面对牢狱之灾。不过,在经历了国王战死、二次内战结束、长期议会改组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到了第三届联邦国会(1588年)时,长老会派演变成了联邦宪政的热心捍卫者,不愿意把议会交给他们认为激进的独立平等派与联邦派人士。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支持独立公民派的提议。如果说他们有什么计划的话,那就是节制。它包括反对联邦派的低教会激进主义,或至少是最极端的教会自治主义提案。他们呼吁限制宗教宽容,并通过国家教会的方式建立宗教的统一性,以及议会对军队的最高统治权。在政府问题上,他们力图限制护国公和国务委员会的权力。

联邦派
最虔诚的共和主义支持者,宪政理想的最后守门人——至少他们是这么自称的。共和党人的联邦派系,主要由非军队出身的共和主义者与平等激进分子组成,是护国公老费尔法克斯与独立派的激烈反对者,前者是联邦派人眼中的暴君。推而广之,也反对任何与军队及其影响有关的东西。然而,他们也得到了军队平等派中更激进的部分——掘地派的支持。联邦派称自己为真正的自由爱国者,这也成为了他们在选举中使用的座右铭。他们的竞选活动是建立一个文官共和制政府,议会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没有由个人领导的行政部门),并将军队完全置于文官控制之下;并且要求改革法律、自由贸易、扩大宗教宽容与选举权、土地公有制以及创建一个对人民而不是议会负责的政府。该团体还包括各种持不同政见者,主要是所有的宗教异见者,如苏西尼派(或唯一论派)、再洗礼派和贵格会。大多数人对所有公教团体,包括罗马公教徒的宽容持开放态度。作为永远的反对派,在当局对他们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作为小众群体与旧激进派合流,最终生存了下来。

第五王国派或千禧年派
该派别来自于是内战期间改革教会中最为极端的一派,其名称来自于《但以理书》中称四个王国(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处于弥赛亚的王国之前,该派称诸多迹象表明该年人类的世俗统治将结束,圣典中的第五王国时代即将到来,在此期间弥赛亚再次降世、并统治世界一千年。第五王国派追求建立圣徒统治与宗教主导的政府,他们其中的大多数虽然被排除在议会之外,但他们继续用小册子和请愿书鼓动人们反对联邦,要求建立神的政府。
阿尔比昂联邦的军队与组织
劇透 -   :
自由军:
劇透 -   :
共和国联邦的大多数地区采用志愿兵役制,留存一只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的普通规模军队,由此产生的军队便是联邦陆军。
阿尔比昂联邦陆军,又称自由军(Liberty Army),通常被认为是由前身的共和革命军(Republican Revolutionary Army)改组扩编而来。
自由军是由联邦议会批准并拨款,由各共和国与自治领内军区进行整编,由募集的志愿兵组成的军队。除去殖民领外的整个联邦被划分为九个军区,于各地建立常备军进行日常和强化训练。自由军理论上的最高指挥权属于联邦议会,实际指挥权由各级别指挥官及其直接负责的将军(general)掌控。一般来说,自由军军官被禁止从政,这是为了鼓励他们与议员中的政治或宗教派别分开。
若无紧急情况以及联邦议会的批准,自由军不可攻击阿尔比昂联邦的公民以及财产。而各共和国,自治领以及殖民领有责任为自由军筹措补给,这一行为所花费的费用应由联邦议会予以补偿。
自由军的基本编制是师(Division),这种编制来自法兰克尼亚,在投石党叛乱中由法兰克元帅杜伦尼子爵首次实践。师编制将军队组织成较小的联合兵种单位,使部队更灵活和易于机动,也使日渐庞大的现代军队变得更易于管理。阿尔比昂内战结束之后,一向擅长于向大陆学习军事思想的阿尔比昂人迅速的采用了“师-军团”体系以替代内战时期那五花八门的陆军编制。
原则上,一个自由军师的标准编制应为八千人到一万一千人不等,当前全军共有九个师,分布于九大军区。分别为:

第一师“共和(Republican)”:由前共和革命军精锐力量-“新军(New Army)”拆散改组而来。新军在内战中期建立,标志着议会决心由中央资助,供应和支持的军队来赢得战争。新军一开始就只对负责的将军负责,不应由议院的民政部门进行指挥——而这正是自由军基本模式的雏形。新式军队的重点是火力和机动性。火枪手们以大队人马集中运用的方式被用来扫荡战场。其迅捷而富有冲击力的战法亦成为了自由军的“新模范”。现驻扎于安格利亚共和国。

第二师“安格利亚(Anglia)”:自由军总预备队,同时也是联邦首都伦蒂尼的最后防线。这个师曾经是埃塞克斯伯爵所率领的部队,伯爵其人在低地国家和德意志作战时曾有过现代战争的经验。他的部队从伦蒂尼塔和赫尔的军火库中得到了良好的装备,因此拥有最新的军事装备,并且得到了拥有悠久军事传统的伦蒂尼民团的支持,正是这支部队在内战早期苦苦抵御住了保皇军队的凶猛攻势。在战争结束后改组成为自由军第二师,现驻扎于安格利亚共和国。

第三师“革命(Revolution)”:光荣的东方联合会军(THE ARMY OF THE EASTERN ASSOCIATION)的直系继承者,起初成立东部联合军只是为了保护东安格利亚免遭保皇党的入侵,然而该部队通过来自赫尔的军火库与进口自低地国家的最新军事技术,成为了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东方联合会军可能声称自己是一支国际军队,许多维斯佩里亚殖民者返回家乡参加战斗加入的便是这一支军队。而在战后制服保皇党殖民地叛乱以及击退艾斯图里亚斯人在新世界的进犯的也是这支军队。是海外远征军之一,原驻地应为卡拉多尼亚共和国,现分散驻扎与新大陆诸殖民领,总部位于自由列岛巴拉科阿。

第四师“卡拉多尼亚(Caledonia)”:卡拉多尼亚预备队,是战后根据宪法《政府约法(Instrument of Government)》第二十七条的常备军重整而新组建两个师之一。驻扎于卡拉多尼亚共和国。

第五师“联合(United)”:兵员总数达到一万一千人,自由军内最为庞大且构成最为复杂的师,其中大部分成员来自费尔法克斯勋爵所组建的北方军(NORTHERN ARMY),同时也混入了许多海伯尼亚社团军(Clubman)的成分——他们是那些内战中持中立态度的民团,以制止各地士兵日益严厉的行为,在保皇军逐渐被逐出阿尔比昂岛群之时他们开始与革命者们公开合作。现驻扎于海伯尼亚共和国。

第六师“海伯尼亚(Hibernia)”:海伯尼亚预备队,是战后根据宪法《政府约法(Instrument of Government)》第二十七条的常备军重整而新组建两个师之一。驻扎于海伯尼亚共和国。

第七师“坎布里亚(Cambria)”:前共和革命军精锐力量-“新军(New Army)”拆散改组而来。第七师充分继承了新军的火力和机动性,配备了整整三个燧发枪步兵团——这比装备最为精锐的自由军第一师还要多一个。该师服役者中多数为坎布里亚人,他们在五年的内战中不仅磨炼与发展了经验,更加深了士兵和军官的自我信念。同时这支军队中有着成编制的坎布里亚“林中人”步兵连,就算在整个旧世界这都是十分少见的。现驻扎于坎布里亚共和国。

第八师“布里托尼亚(Brittonia)”:布里托尼亚自治部队,驻扎于布里托尼亚自治领。
第九师“诺曼(Norman)”:诺曼自治部队,驻扎于诺曼自治领。以成大比率编入的诺曼骑兵部队而闻名。
自由军第八、九师的前身都是诺曼人威廉·华勒爵士(SIR WILLIAM WALLER)所组建的南方联合会军(the Army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这支军队主要由布里托尼亚人与革命派诺曼人构成,起初的成立目标是为了预防法兰克尼亚对于布里托尼亚与诺曼的入侵,但是这一目标因为法兰克尼亚内部发生的叛乱而被意外实现。因此在内战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在与保皇派诺曼军交战,并且在诺曼内战结束后参加了终结了阿尔比昂内战的加莱之战。战后华勒爵士退休,这支部队改组并入自由军。

最后是独特的单位:龙骑兵卫队(Dragoon Guards)
龙骑兵卫队是由革命战争中支持共和派的飞龙骑士们为核心组成的。
在战前,飞龙骑士往往出身于有驯养飞龙传统的中上层家庭,且往往会直接效忠于王室。理所当然的,在内战中他们大多为保皇派。
因此战后组建的龙骑兵卫队的数量较为稀少,实际上仍处于组建中的未成形编制。
龙骑兵卫队的基本作战单位为弗莱特(Flight),一个弗莱特中一般拥有四头飞龙以及其余支援人员。而3~4个弗莱特可以组成一个骑兵队(Squadron),拥有有7~16头飞龙以及其支援人员。目前为止,龙骑兵卫队的编制中也只有两个骑兵队。

步兵
一个满编的步兵连应该有180名作战的士兵,长矛兵与火枪兵的比例应为3:7,即为每一长枪兵配备两支火枪。理想情况下,由10~12个步兵连组成一个步兵团,总兵力应在两千人上下。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总能满足理想编制,在自由军中,1800人左右的步兵团便一般已经被认为是可靠地单位,同时也处于指挥与控制的优秀状态。

骑兵
尽管对步兵火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大多数人还是将骑兵或 "马 "视为战斗的制胜武器。虽然步兵试图通过机动来压制敌人的战线,但骑兵却引领着胜利的冲锋。
在1580年代的阿尔比昂群岛,骑兵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所穿的重型盔甲命名的半甲骑兵在整个旧世界都在衰落。装备的成本以及足以携带装甲士兵的大而强壮的马的成本使得这些身穿四分之三甲的重装奇兵的使用越来越少。然而,也有另一些骑兵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阿尔比昂内战的第二阶段中,共和派的亚瑟·哈塞尔里格爵士组建了他著名的“龙虾(lobster)”骑兵团,自那以后,以这支骑兵团为模板的骑兵们主导了阿尔比昂群岛。这种骑兵最初被列为轻骑兵,后来成为阿尔比昂群岛的通用骑兵。他们配备了头盔、胸甲以及一件足以抵挡刀剑劈砍的上好的浅黄外套,配备一把重剑和数把手枪,并骑在一匹至少14尺高的高头大马上。这些骑兵在内战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两派骑兵的骨干,最终演变成共和革命军中的“铁骑兵(Ironsides)”。
一个理想的骑兵团由500~600名士兵和军官组成,分为8到10个骑兵中队。然而,就像步兵团的编制一样,骑兵团的人数和组织会因军队而异,并且非常依赖于外部环境变化。
在内战中作战的第三种骑兵是龙骑兵。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骑兵形式,可能在德意志地区爆发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中首次出现。虽然名字与龙骑兵卫队十分相似,但是两者截然不同。与飞龙骑士们相比,龙骑兵实际上是骑马的步兵,被用于各种角色。在内战时,他们会被用于突袭、侦察和充当主力部队的后卫。当然,到了1589年,作为火枪手的他们大部分都配备了燧发枪,他们被理想地组织成由10个连组成的步兵团,但战争的严酷性和经济性决定了他们的编制会有很大的变化。自内战中后期起,两方阵营的许多骑兵团开始将龙骑兵部队纳入其编制,以提供额外的火力。而在自由军之中,除去对冲锋战术持狂热信仰的诺曼人以外,龙骑兵也广泛存在于各骑兵团之中。

民兵
安格利亚和坎布里亚的民兵训练团是一支由兼职士兵组成的民兵,按郡组织。从理论上讲,他们应定期操练,并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却很少发生。
一个郡级训练团可能强大到足以组成若干个步兵团,譬如约克郡训练团在1578年的集结人数超过了12000人。其他人可能会组成单独的团或连。
在内战期间,一些训练有素的训练团继续存在,并作为野战军的临时补充参加战斗,并通过增加辅助团和志愿团而得到扩大。伦蒂尼民兵训练团是最好的例子,并且已经被广泛研究。其他的训练团则是由志愿者组成的,他们被重新组织成野战军团,例如康沃尔训练团。还有一些则被解除了武装,或者被作为兵源补充加入了其他军队。
在第一次内战中议会取得胜利后,受训民兵团继续存在,但现在更多地被称为民兵。在第二次内战期间,民兵在安格利亚和坎布里亚各地被激活,其中一些在伍斯特战役中作战。
内战结束后,民兵继续存在,直到联邦改组时代,他们被并入国民警备队。在国民警备队体制下,被认为有能力的受训者会加入国民警备队的一年兵役,随后每年都有两个星期的服役期,持续到四十岁。
伦蒂尼民兵训练团是在内战前阿尔比昂对于低地编练思想的主要试验田。1551年后,曾经在低地服役的专业军人爱德华·潘顿担任了伦蒂尼民兵训练团的长官,负责组织民兵的日常训练,在他的领导下,“民兵训练团开始着手操起军械‘以现代的、适当的方式进行每周的训练’”。此后,《低地国家的训练》一书的作者约翰·宾汉姆也曾经主持过伦蒂尼的民兵训练。以宾汉姆为代表的一批专业军人的领导下,伦蒂尼民兵组织逐渐成为了就如低地国家的城镇民兵(Schuttergild)一样“兵甲精良、军容严整、恪尽职守、无与伦比”的战士。
第一次内战爆发时,伦蒂尼训练团被重新组织并扩大为六个步兵团以及三个辅助兵团,共计18000人。当时的长官菲利普·斯基庞同样也是曾经在低地国家服役的专业军人。内战爆发后,交战的双方都想利用这支生力军,最终伦蒂尼民兵大部被编入议会军中埃塞克斯伯爵(the Earl of Essex)麾下,后来这支军队也成为了共和革命军中的重要力量。
在第二次内战中,伦蒂尼训练团也被斯基庞召集起来,在伍斯特战役中提供了15000人守住城市。

共和舰队
劇透 -   :
阿尔比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届统治者对海军为核心的海洋事业都不得不重视。自潘多拉贡第二王朝开始,皇家海军便既是保卫整个国家免遭外敌入侵的可靠力量,又是商业外贸活动的有力后盾。皇家海军自成立时就有组织规章严格的海军局(Navy Board)主管,有专门的海事法院,海军大臣是枢密院重要成员,海军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专门训练的人员,时刻有代表国家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意识,可以说是国家化职业军队的雏形。
第四王朝末期,查瑞斯一世任命了一名海军元帅去指挥他的舰队。在元帅之下的海军局是一个常设的官僚或者说公务员机构,主要负责战舰的建造以及海军船坞和仓库的维护。而武器弹药则有海陆军共用的军械局(Ordnance Board)提供。
内战期间,海军站在议会一边,由沃里克伯爵出任元帅一职位。同时,议会设立了一个海军委员会(Navy Commissioners)以取代旧有的海军局,1580年又撤销海军元帅,取而代之以一个海事委员会(Admiralty Committee)。海军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提供军备的船主构成,主要是以个人财力提供战时起必要辅助作用的武装商船、私掠船,同时也负责财源与财务,战舰的委托、建造和维护、补给和海军港口的维护等等。而海事委员会则拥有舰队的指挥权,共和国时代建设新型海军的工作也是具体由这两个委员会共同完成的。在联邦国会的领导下,海军委员会负责改善海军人员的待遇,使之能够领取优厚的薪饷,而海事委员会注重司法问题,其所编写的《战争条令(Articles of War)》成为以后一切海军纪律的基础。在海事委员会之下,有三名“海上将军(Grenerals at Sea)”,通称海将,分别由爱德华·波帕姆、理查德·迪恩和罗伯特·布莱克担任,负责海上船只的分配和调动。阿尔比昂海军——通称“共和海军(Republican Navy)”的指挥权便是由三名海将通过海事委员会实现的。

早期的海军实际上与私掠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阿尔比昂自童贞女王时期就有私掠船参加国家还将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专门化的作战舰船终于在内战时期出现。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明晰了作为战舰功能的新式海军不仅能够影响海军整体作战效率,也大大提携了本土造船业。
根据过往海军的经验和战舰的不同用途,海军机构将战舰一共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巨舰”,如前皇家海军与现共和海军旗舰“联邦号(RNS Commonwealth)”,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能够携带超过100火炮与一百多名船员。这一等级军舰近些年也会被称作“战列舰”,它们设计的初衷主要用于消灭敌方同等和较小的战舰。这些战舰火力强大、穿深坚固,在大舰队中作为主力乃至旗舰而存在。第二等级被称作“次级巨舰”或是“二等战列舰”,携带80门左右的火炮,功能与前者相似。第三等级为“多功能(Maid of all work)”,携带56到70门火炮。这类舰船基于1587年下水的“演说者号(RNS Speaker)”而建造。这类舰只适应性较一、二等级舰只要好,后者常常出现出海困难问题,因为其下层甲板的炮口遇到大浪就不能打开。且第三类舰只也能用于战列舰的线列战术。因该型舰船良好的天气适性,所以其常常作为分舰队旗舰或者护航舰只使用,因此又称“巡洋舰”。其卓越的性能很快便得到了海事委员会的青睐,逐渐成为共和国海军的主要战舰。较小的第四、五等级被称为“快速舰船或护卫舰”,应用范围较广,有时也会参与到线列作战之中,但是大部分时候被安排于分舰队或用作护航任务。其中的典型如从内战早期一直服役到现在的“恒久沃里克号(RNS Constant Warwick)”,以威胁商业航运的敌对快速私掠船为目标。

革政局(R.E.D.)
劇透 -   :
历时五年的内战结束了,联合王国的废墟之上,共和主义的双十字旗搞搞飘扬,宣告着阿尔比昂革命震撼世界的胜利。但是摆在胜利者面前的是空前棘手的局面,内战血腥的后半段在作为主战场的不列颠岛上留下了无数残垣断壁,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大量完好房屋成为了临时收容所,民兵和志愿者被派往各处协助分发物资战后重建,然而他们很快开始遭遇层出不穷的袭击。查瑞斯一世的王室政府转进大陆之时,留下了一批准备长期立足敌后进行破坏活动的行动队,再加上诸多死硬保皇派武装纷纷化整为零退入乡间,使得本就不怎么支持革命的北坎布里亚与卡拉多尼亚高地匪患丛生,甚至连加莱之战查瑞斯一世本人的阵亡也未能彻底停息这如同风暴一般的反动力。仅仅在内战结束后两个月,一股打着为国王陛下复仇旗号的王军残党在卡拉多尼亚蜂起,虽然当时还尚未改组为自由军的共和革命军迅速的将其镇压了,但是持续的战争依然对战后重建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时长期议会仍在伦蒂尼商讨国家未来的方向,于是议会领袖与临时国务委员会主席亨利·范恩爵士授意费迪南多·费尔法克斯议员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解决匪患。老费尔法克斯立刻着手组建起一个专门负责革命保卫,甄别逮捕反革命分子和消灭参与保皇党残党的特别行动处(S.O.E. 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在那之后不出两个月,北方治安大为好转。
日后,伴随着长期议会的改组与制宪会议的召开,特别行动处最终被拆分,形成了负责对外情报收集与间谍工作的革命输出督政局(R.E.D. Revolutionary Exportation Directory)与负责对国内保王党残党清扫以及反王制主义渗透的革命产业督政局(Revolutionary Estate Directory),两者统称为革命督政局,缩写为革政局,有时会会被称呼为“红部(red department)”。
革政局虽由现任护国公费迪南多·费尔法克斯勋爵创立并向其本人负责,但护国公的职权仅限于领导与监督,实际部门负责人为和奥利维尔·克伦威尔并称新军双壁的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爵士,而实际指挥者则是前新军骑兵上校艾莉卡·格里菲斯(Eric·Griffith)女士,但是除此之外,很少有人能够知晓革政局的全貌。
为革政局办事的雇员一般会被称作“行动者(Agitator)”。在这之中,作为革政局主体的革命产业局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他们是阿尔比昂物质与精神上的先锋队,通过任何必要的手段传播新政府的哲学意识形态。从打击严重罪案到消除匪患,再到以直接手段清除政治腐败,这一切都可能发生。
相比于产业局的同僚,隶属于神秘的革命输出局的行动者则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身份,他们往往会在阿尔比昂之外活动,执行许多见不得光的任务——比如相对被动的信息收集,甚至可能是发动旨在推翻君主制的大规模政变。而这些行动者往往也是最忠于阿尔比昂与革政局事业的共和主义者,因为只有那些最坚定者才能在长期的独自在外行动中,从始至终坚持革命的信念。
阿尔比昂的经济与特许公司
劇透 -   :
阿尔比昂的基本货币大概有那么几种,几尼(金币、联邦时期新造币),先令(高纯度银币、王政时期与联邦时期都有),便士(低纯度银币、数量最多、同样是王政时期与联邦时期都存在、联邦便士上不含标准语铭文),还有像三便士(银币)、六便士(银币)、半皇冠(银币)、格罗特(银币)、皇冠(金币)之类的杂七杂八币种,以及许多流通的外国货币与受承认的非贵金属货币一同构成了复杂的金融市场。
1几尼=20先令,1先令=12便士。1几尼=8半皇冠=4皇冠,1格罗特=4便士
阿尔比昂磅并非货币,而是计算单位,通常来说1磅等于111.4克纯银,虽然阿尔比昂是银本位制国家,计量单位不与黄金挂钩,但是以1磅=1几尼(以12金衡盎司的22K金铸成44枚,每枚129.438格令)进行换算,约等于7.688克纯金。1阿尔比昂磅约等于2联省盾或是弗罗林。

重商主义是阿尔比昂联邦的基本和国家经济政策,从1580年代开始也强加于其殖民地。重商主义意味着阿尔比昂政府和商人成为合作伙伴,以增加政治权力和私人财富为目标,排斥其他帝国甚至位于其殖民地的商人。政府通过贸易壁垒、法规和对国内产业的补贴来保护其在伦蒂尼的商人,并将其他商人拒之门外,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该领域的出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该领域的进口。政府必须打击走私,尤其是新世界维斯佩西亚商人的走私活动,其中一些活动(包括与法兰克尼亚、亚斯图里亚斯和低地联省的直接贸易)被《航海法》列为此类活动。重商主义的目标是实现贸易顺差,以便黄金和白银涌入伦蒂尼。 政府通过关税和税收获得了自己的份额,其余的则流向了阿尔比昂的商人。政府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建设强大的共和海军,这不仅保护联邦殖民地,而且也威胁其他帝国的殖民地,有时甚至夺取它们。
阿尔比昂重商主义的典型便是1588年《航海法案》,其是一系列限制殖民地贸易到母国的联邦法律。它们反映了重商主义政策,该政策力求将贸易的所有利益保留在联邦境内,并尽量减少外国人造成的黄金白银损失。该法案禁止殖民地直接与低地联省、亚斯图里亚斯、法兰克尼亚及其殖民地进行贸易。烟草、棉花、大米、茶和糖等产品被列入航海法案,只能从殖民地运往本国或其他联邦殖民地。该法案逐渐成为阿尔比昂海外贸易的基础,但是也大大破坏了阿尔比昂与同为改革公教国家的联省共和国的关系。

阿尔比昂与联邦特许公司是由投资者或股东以贸易、勘探和殖民为目的成立的协会。1580年后,他们成为与联省和法兰克尼亚特许公司竞争资源、贸易和勘探的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代理人之一。特许公司还提供了对新大陆甚至亚细亚殖民地领土的廉价和非承诺控制,同时有时还会成为代理战争的主要参与者。
阿尔比昂的社会
劇透 -   :
阿尔比昂联邦社会阶层最显着的区别之一是没有君主制和王室。 然而,旧封建贵族与地主仍然是上层阶级和最富有的人。其次是乡绅、城市公民、自耕农(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后两者现在也可参与地方政府和议会选举。下层阶级包括佃农、农场雇工、劳工(在农村地区)、行商和店主(在城市地区)。 重商主义和后来的资本主义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他们常常通过婚姻和赞助等方式成为贵族的一部分。
作为早期共和政体,联邦掌握在贵族、地主和商人手中。200镑或更多财产的高选举权要求事实上排除了体力劳动者和穷人。因此,议会选举权包括富裕的农村绅士、各种繁荣的经商者和某些富有的市民、店主和工匠群体。然而,选举权扩大与平等派激进主义一直阿尔比昂政治中永恒的话题,许多前共和革命军成员与市民知识分子也组成了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早期倡导者,沉寂了数年的激进主义得到了复兴,并逐渐在下层阶级中得到支持。

在阿尔比昂联邦社会之中,社会风气强调道德模范、谦逊、革命的自由精神与更好的秩序(Better Order)。后者是新政府官方有意无意的对共和革命进行神化的影响产物。在大多数阿尔比昂人看来,作为首个完成自我革命的国家住民,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更好的秩序”——即为推翻君主制的秩序带到世界各地。
旧世界与阿尔比昂
劇透 -   :
“他们的国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威尼斯,还有着不少大陆领土”(一位法兰克外交官的快速描述)。
“阿尔比昂共和国是可憎的,也是例外。 一定是这样! 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摘自1582年出版的一本亚斯图里亚斯小册子)
起初是对一个斩杀其合法统治者的国家的震惊,然后是对没有统治者也能存在和繁荣的疑虑。最后是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羡慕。这些都是旧世界许多人的看法。在沙龙里,讨论阿尔比昂诸共和国的功德或过错是通常的谈资和话题。
在讲坛上,特别是在法兰克尼亚,宗教宽容常常被谴责为通往颓废和道德松懈的道路。许多来自不同教派的牧师声称,一个拥有一千种宗教的国家如何能站稳脚跟?虽说如此,也有许多法兰克学者或明或暗的指出,或许阿尔比昂的方式值得法兰克人借鉴,用以解决数十年来王国内部罗马派与改革派的纷争。
阿尔比昂的实用主义和缺乏王室和贵族的庄严(简称荣誉和美德)通常与阿尔比昂是一个“商人国家”有关,因此人们没有道德,充其量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同样的批评也适用于低地联省人,但由于崭新靶子的诞生,他们收到的类似批评有所减轻。
自由,平等,共和!合众为一,阿尔比昂联邦(Commonwealth of Albion)!
作为宪政共和思想的发源地、旧世界最大的共和制国家,阿尔比昂联邦下属四大加盟共和国:
安格利亚共和国(Republic of Anglia),坎布里亚共和国(Republic of Cambria),卡拉多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Caledonia),海伯尼亚共和国(Republic of Hibernia);
两自治领:
诺曼自治领(Dominion of Norman),布里托尼亚自由邦(Brittonia Free State);
海外殖民地:
大陆合议领(Continental Congress)
自由列岛(Liberties)
新诺曼(New Norman)
在国内,阿尔比昂联邦由革命战争后成立的四个共和国,两个自愿加入的自治领,以及诸新世界殖民领组成。理论上各共和国由联邦基本法保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是较为讽刺的是,以联邦制存在的四个共和国对中央政府所负的义务甚至要高于王政时代各独立王国对其共主所负的义务。但是无论如何,联邦阿尔比昂作为最为年轻的共和制国家,从诸多先行者手中将共和主义的火炬高高举起,誓要将“多数人的革命”带向世界各地。
« 上次编辑: 2024-12-28, 周六 22:02:23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4 于: 2020-05-23, 周六 08:12:59 »
现在让我们向东看,在越过寒冷的北海之后,我们能看到卡尔玛同盟的残余。这个在十四世纪由丹麦国王建立的曾经的地区强权曾横跨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所有的北地人聚集在一面旗帜之下,并强硬的拒绝了诺夫哥罗德的北进。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国力逐渐昌盛,以至于从本世纪初开始,这北地的同盟便不断试图在神圣帝国北方领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这或许正是悲剧的开端。

随着帝国境内公教改革冲突的加剧,诺尔登人渐渐发现自己正在陷入泥潭之中。而1582年在帝国境内因宗教意识形态而爆发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更是彻底的撕裂了这个不稳固的同盟……但将这是另一篇日志的内容了。
总而言之,斯堪的纳维亚在战争之中失去了自己的国王,而三个国度谁都在声称自己才是同盟正确的领导者。这样的混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北地的王国们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独立性——不过也许,在那些饱受冲突蹂躏的人民心中仍然闪烁着一丝友谊的光辉。
« 上次编辑: 2021-08-13, 周五 10:55:44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5 于: 2020-05-23, 周六 09:12:38 »
在希腊,光荣的罗马(Basileia Rhomaion)骄傲屹立了一千二百年。而至于帝国国祚还能绵延多久——至少现在无人知晓。这些年来,帝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从游牧入侵到蒙古人的大征服再到内部分裂,甚至从北阿非利加到阿拉比亚黎凡特的一系列行省大崩溃都未能彻底击垮帝国。要知道,绝大多数国家都甚至撑不过其中一桩打击。这归功于罗马的强大韧性,帮助了这个古老的巨人走过了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然而,时至今日,巨人依然古老,却已以步履蹒跚。在外,同样古老的旧日宿敌——崇尚二元信仰的波斯帝国已然扫清了高加索地区的诸多强权,这些摩尼的继承者们再度将目光放回了东部边界,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安纳托利亚。而海默斯半岛(Haemus)上的王公们也逐渐产生了异心,时刻准备着从帝国的掌控下独立。另一方面,在内,天空与太阳的教会之争一如既往地困扰着紫宫中的皇帝,而军区将军们与君士坦丁堡的冲突也日渐激增,年迈的皇帝膝下无子的这一境况更是大大的增加了帝国内战的可能性。在标准历1589年,帝国依然残存于世界的一角,却宛如一潭死水。也许有一天,帝国会从沉沉的睡梦中再度苏醒吧,但是这不大可能……



可是,世间明明已经发生过太多神奇的事情了,难道不是吗?
« 上次编辑: 2022-10-01, 周六 03:25:31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6 于: 2020-05-24, 周日 07:54:26 »
地中海的另一头,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一如既往地错综复杂。自从伊斯帕尼亚行省崩溃以来,汪达尔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摩尔人……诸多氏族在这片土地上来了又去,无数家族都声称他们就是半岛的天命之主。但是正如后人所知道的那样,从未有哪一面旗帜能够单独代表这广阔的伊比利亚。

历史悠久的亚斯图里亚斯王国(Kingdom of Asturias)是这一目标最为有利的竞争者。亚斯图里亚斯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哥特割据时代,这个曾经是一隅小国的狮堡之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合纵连横,终成北抵坎塔布连海南至阿斯特拉山脉的庞然大物。而当亚斯图里亚斯的航海家将新世界探索,来自维斯佩西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王国的心脏,使其迸发出了生机勃勃的活力。这一切都足以使亚斯图里亚斯人自傲。
然而,被法兰克尼亚联合统治的纳瓦拉王国(Kingdom of Navarroa)与背靠阿尔比昂的格拉纳达自由邦(Granada Free State)都时刻提醒着亚斯图里亚斯人——纵使至此,在标准历1589的现在,他们依然远非伊比利亚地区的绝对主导者。
« 上次编辑: 2022-05-17, 周二 11:22:08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7 于: 2020-08-31, 周一 12:33:50 »
让我们将目光离开伊比利亚,来到繁荣昌盛的低地地区。这里是席卷大半个旧世界的共和主义革命的最开端,在短短几十年里从小小的七省之国迅速扩张,成为旧世界列强的联省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United Provinces)

在十六世纪初的时候,低地北部已经从洛林大公统治下事实独立。人们围绕这新生国家的政治制度问题产生了分歧。奥兰治亲王莫里斯支持君主制,而政治家奥尔登巴内费尔特则赞成邦联制。前者思考的是地缘政治上的残酷现实——新生的低地国家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代表人,由此抗衡周边强大王国和封建主的影响;而后者思考的是共和主义的革命理想——长年来勃艮第的君主制度带给低地人民的只有苦难,低地需要的一个真正为“人民的公共事务”着想的共和国家。最后两方达成妥协,成立了联省共和国,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半自治的省份组成的邦联共和国家。但是君主制的星星之火并未熄灭,正或许是这样的妥协,使得这个新生共和国没有彻底从神圣罗马帝国脱离而出。

时至今日,完全消化了封建时期遗产的联省共和国面前存在着两个对手。其一,是同为共和体制与改革公教信仰,却在殖民领域有诸多摩擦的阿尔比昂联邦;其二,则是意识形态落于正相反极点,且从来不掩饰对于低地省份野心的王制主义列强法兰克尼亚。随着情景与事态的变动,或许他们都会变为联省的敌人。而位于乌得勒支大议会的政治家们所思考的,便是如何避免同时面对二者敌对这一情况的出现……
« 上次编辑: 2021-08-18, 周三 17:26:52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1.0:旧世列国志
« 回帖 #8 于: 2020-12-25, 周五 08:46:10 »
在辽阔的东欧平原之上,莱希亚-鲁塞尼亚-利图亚三元联盟(Rzeczpospolita Trojga Narodów)骄傲的宣告着自身的霸权。从波罗的海蔓延至黑海,三元联盟(Triple Union)兼并了百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基辅、大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和利图亚在内的所有地区。
在经济上,联盟的谷物、牲口与毛皮远销低地,联盟兹罗提流通在横贯欧罗巴的贸易动脉之中;在军事上,北地人、罗马人、斯拉夫人…面对敌人,联盟的骑士们已经用他们的军刀(Szabla)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战胜。
——毫无疑问的说,现今的联盟正处于其黄金时代。

三元联盟的三个主体国家:莱希亚王国(Kingdom of Lechia),利图亚大公国(Grand Duchy of Litua)与鲁塞尼亚大公国(Grand Duchy of Ruthenia)在原则上是平等的,但是莱希亚王国是事实上的统治主体。从十五世纪初开始,莱希亚成为贵族共和国,国王,参议院和议会代表组成了政府。而随着联盟的成立,鲁塞尼亚与利图亚也成为了共和国(Rzeczpospolita)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这个骑士们的贵族共和国以其独特的混合式政治模式举世闻名。联盟混合政府(或称混合宪法)是一种结合了多元(政治)、贵族和君主制要素的政府形式,使组成政府的各要素不至于退化到无政府、寡头和暴政。在这一政治模式下,行政权掌握在君主与参议的手中,而法律与由众议院贵族(Szlachta)控制的议会限制君主的权力。在标准历1589年,这种制度往往被视作宪政国家的先驱。
« 上次编辑: 2022-08-06, 周六 03:33:13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