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人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海因里希、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鲁道夫/阿德海蒂、克里斯蒂娜、苏珊、莫妮卡
外表:虽然德意志人在帝国逐渐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混杂入了许多不同族群的元素,但是他们依然是日耳曼一词的代表者:其特点便是身材高大与淡色皮肤,同时体毛丰富,头发基本以深金色为主。
文化组:日耳曼
德意志各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他在4世纪建立了古法兰克王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法兰克人的势力大幅增长。到标准历7世纪,标准语术语“Theodiscus”便被用作称呼生活在古王国东部的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术语在日耳曼化之后又读作“diutisc”,意思是 "人民 "或 "与人民有关"。而到了标准历8世纪初,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古法兰克领导者卡尔大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卡尔将帝国向莱茵河以东等多个方向扩张,在那里征服了撒克逊人和弗里斯兰人,从将“东部人”这一范畴大大的扩大了。
在中世纪的西欧,非母语的标准语是科学、教会和行政管理的语言,因此标准语“Theodiscus”及其日耳曼语的对应词“diutisc”被用作标准语的反义词,指 "普通民众使用的母语"。后来在古法兰克帝国,它们被用来指代当地的日耳曼白话文以及说白话文的人们——这便是德意志人一词的来源。
在卡尔大帝继任者的统治期间,加洛林帝国陷入了内战。它在八世纪晚期签订的《凡尔登条约》中被分割开来,最终形成了西部王国、中部王国和东部王国三国的分治。从亨利-鲁道夫开始,萨克森的鲁道夫家族在东部王国政治舞台上逐渐步入权力中枢,亨利之子-奥托大公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以弱冠之龄在“高贵者”路德维希四世的宫廷中官拜宫相。而在这位年轻的萨克森大公的全力支持下,老国王路德维希四世成功将中部王国与东部王国的两顶王冠合二为一,这一组成而来的新王国与(Roman-German King)罗马-日耳曼国王双轨制一同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
时至今日,加洛林(Carlovingien)领导着德意志人的国家,而德意志人国家的正式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这一认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虽说如此,在标准历1589的世界,最常提到德意志这个名词或近似词日耳曼尼亚还是指土地而非国名。譬如十三世纪著名的哲学王,还未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的“罗马之王(Rex Romanorum)”查理四世任就曾经谈到“在我们整个日耳曼尼亚或德意志的罗马王国”("in our kingdom of the Romans throughout Germania or Diutscher")。然而,建立一个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王国的想法却是无法为德意志地区所接受的。德意志人民似乎对普世罗马帝国头衔的尊严已建立了牢固的情感依恋,以至于无法将德意志地区的王权与其分离。由于对罗马象征主义的强烈依恋,神圣罗马皇帝也极不情愿使用“德意志国王”的头衔,并且积极地避免谈到。
德意志人有时会将德意志地区看作整个欧罗巴的中心,这或许普世主义传统的影响,又可能是普世帝国的虚荣在作祟,不过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在中欧确实地存在着,也意味着德意志人的优越感并非单纯建立在空中楼阁或昔日的荣光上。他们的力量、学问与技术都货真价实。
但是欧罗巴之上的其他人们可能并不会完全认同他们的看法:群岛之上的阿尔比昂人延续着传统,将他们与他们的国家称呼为日耳曼人以及日耳曼人的帝国;在帝国东部边境的斯拉夫人会使用“涅米特”一词来称呼德意志人,这在斯拉夫语言之中有着“陌生人”之意——他们饱受帝国侵犯之苦;而德意志人的邻居,法兰克尼亚的人民们则常常会略带些许轻蔑的将他们称作阿勒曼尼人,这是德意志古老部落时代的象征……
除了外人的看法之外,德意志人对自身的看法也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不同,政治结构、宗教、意识形态等诸多异见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相互冲突,产生了险些将帝国彻底撕裂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虽然这场灾难最终得以平息,但是却是以帝国的权威与稳定作为代价,不仅南方与北方诸邦之间的矛盾加剧,有些邦国甚至思考起了脱离帝国的可能性……不合与混乱的种子已经种下,而它是否会发芽则全凭天意。
波西米亚人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波西米亚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波西米亚王国、莱塔尼亚皇冠领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夫、斯拉沃米尔/瓦丝塔、阿莉卡、芙兰希斯卡
外表:想必他们的日耳曼亲戚来说,波西米亚人拥有更深色的发色,并且面孔轮廓更为立体。
文化组:西斯拉夫
在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政治力量被强加给东部的斯拉夫人口,这个过程伴随着日耳曼人向被征服的领土的迁移,即所谓的“日耳曼东扩(Ostsiedlung)”。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斯拉夫人逐渐日耳曼化,从而被“德意志”这一概念包入其中。波西米亚人便是这些早期斯拉夫人的后裔。
波西米亚族群起源于早期的斯拉夫部落,这些部落在东日耳曼部落在迁徙期间离开该地区后定居在中欧。这些西斯拉夫部落在迁徙期间在波西米亚地区定居,并同化了剩余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在8 世纪,曾经一度统治了大片中、东欧土地的大摩拉维亚公国覆灭,自此波希米亚公国在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统治下独立。随着日耳曼移民逐渐进入波西米亚并融入其中,这个公国在11世纪升格为王国,并从12世纪起一直为加洛林旁支所统治,直到两百年前成为波希米亚皇冠领地的主要部分。
生活在波西米亚的人们认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却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依然保有着对加洛林王室的忠心,但是后者也常常怀疑这份忠心的可靠性。而随着时间进入16世纪,加洛林君主国将其大部分权力集中在针对改革公教教徒的宗教战争上。在这场被后世称呼为施马尔卡尔登战争的宗教战争进行的同时,波西米亚人也加入了改革派一方对加洛林进行了反抗,但最终被击败,在波西米亚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宗教改革也被加洛林君主所强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