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新盖亚NeoGaia 战役设定】0.3:种族-文化与民族  (阅读 8430 次)

副标题: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对于一个生活在OTL(OurTimeLine)的人来说,新盖亚是一个拥有“幻想”要素的新世界。正如上一篇日志所说,普遍而言这是这颗星球的原主人——被我们(humankind)称之为的高级知性生命体所留下的遗产。龙是星球本来的唯一原住民,随着整颗星球被地球化以及大入侵带来的影响,龙逐渐离开了星球,只留下部分少数族群与无数分支后裔。混杂着他们血脉的生物广泛的分布在大地之上——自然,其中也包括灵长类,特别是人类(homo sapiens)自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新世界的人类与古人类——重生者们乃至先驱——之间最大的不同。
« 上次编辑: 2022-02-02, 周三 12:23:55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1 于: 2020-06-06, 周六 01:37:53 »
眼前的人是如此美丽!
——她不得不如此感叹。
洁白的肌肤让人联想起洁白的玉石——在她的家乡,这是对于美丽一词的最好诠释;而淡金色的长发在阳光中反射出银闪闪的光晕,从低垂的发丝中间,能隐隐约约看到那比常人少了一丝圆润的耳轮。
这个银发尖耳的美丽女子仿佛古老画卷中走出的仙子,而下一秒,这个仙子行了一军礼,淡金色的双眼直直的与自己对视。这时她才发现,眼前这个好似出脱凡尘的美人,身上穿着的却是一件朴素的军装。
“你好,异邦的同志。我是格里菲斯上尉,是维德哈德‘林中人’,是坎布里亚人,同时也是阿尔比昂人。据骑士马歇尔说你来自遥远的国度,无论如何,欢迎你加入革命。”

————————————————————————————————————————————————————————————————————————————————
新盖亚之上的高度知性物种严格来说只有人类一种,他们是这颗星球的主宰者,同时也是除了龙以外已知的唯一出身新天地的有智生物。
在预测的未来千年内,他们将会扩散到全世界八大洲,而成为包括各个肤色(color)各个型类(type)的庞大种族。
根据先驱们的预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类都为李林型(Liner-Type),但是其余百分之二十的型类毫无疑问也是人类的一员。
他们多数为胎生的哺乳动物,但是也有类似于精灵型(Spirit-Type)或是纯龙型(Serpent-Type)之类的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类型(type)本身只是重生者(Einherjar)内部流传的说法。在人类学尚未成型的标准历1589年,新世界的人们还未能对自身形成这般系统的理解。
因此在标准历1589战役中,人类只会被粗略的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独特民族。虽然每一个人类民族就规则层面而言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他们有著完全不同的外貌、历史和习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民族与我们常说的民族是不同的概念,民族的差异更近似于一种文化的差异,同时这也是族群、语言和传统的抽象表现。而文化与文化之间也拥有着或多或少的趋同性。因此我们进一步将文化分为多个文化组,同文化组内的文化会认为彼此相比文化组外的文化更相近。接下来的条目中,我们将更深一步介绍这些民族文化,而每一个条目下都包含了一个简短的数据表格用来总览每个文化或民族的一些关键信息。

语言:这一行列出了该文化的角色在开始游戏时可以习得的语言种类。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会不止一种语言——广泛流传的某一大陆标准语和他们的方言。(在coc7th的规则下,标准语将视为本职技能,同时,该栏列出的所有语言均视作母语)注意这些可习得的语言一般仅仅针对于玩家——碰到不会说标准语,只会说方言的 NPC 是很正常的事情。
偏好宗教:这一行列出了这一文化最普遍信仰的宗教或者最常追随的理念。当然任何族群中都会有特别的单独例子信仰任何他们所喜欢的宗教——因此这一行仅仅代表了一般情况。
分布地区:新盖亚的人们比OTL更热衷于相互交流,这也归功于思想、技术与知识上的卓越进步。加之这个时代正是航海与交融的时代,因此虽然大多数的文化都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处——这使得在任何地方找到某个文化的个体都不会是令人惊讶的事情——但是这一行列出了该文化在哪些地区执掌权利或者在此地区占据主流。
人名:这里列出了男女名字的范例。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额外的列出一些其他形式名字 ( 例如姓氏) 的范例。
外表:这一行会给出一段简短的描述来介绍该种族或民族成员典型的外貌特征。
文化组:这一行列出了该文化所属的文化组,正如先前所说,同文化组内的文化会认为彼此相比文化组外的文化更相近。
« 上次编辑: 2022-06-21, 周二 15:10:19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2 于: 2020-06-06, 周六 10:44:12 »
罗马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
分布地区:-
偏好宗教:大公教会
人名:弗拉维乌斯、阿庇乌斯、塞克斯图斯/安妮娅、科内莉娅、尤利娅
外表:罗马人习惯穿着华贵,这一点无论男女皆是如此。而在个人打扮上,罗马男性往往是短发且不留任何胡须。部分罗马贵族具有尖耳特质(轻微、不仔细观察便难以发现),这是大抵因龙血产生的影响。
文化组:拉丁
罗马文化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分类,因为他们大概已经灭绝了。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古意大利与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罗马人以鹰为图腾、以龙为标志,他们是最早与遗留在星球的龙遗族建立友谊的民族之一。加之他们对于技术的好学、思想的渴望,使得这个亚平宁半岛的小小城邦在几个世纪内迅速扩张。在标准历确立的元年,罗马人的帝国就已经是拥有内海的庞大跨洋帝国;而到了帝国正式确立大公教会并完善化标准历法时,帝国的权威从阿尔比昂群岛到阿斯特拉山脉辉煌而不朽,它的子民也为之骄傲而自豪。但是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从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罗马经历了周期性的内外部冲突、混乱与强力的政治统一,其文明本身缓慢而不可阻挡地走向衰亡。
虽说如此,罗马文化对后世整个旧世界文化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文化本身在沉寂中蜕变、分化,诞生出诸多其他文化。而其中最大的一支后继者们则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拜占庭帝制罗马。在整个旧世界,往往有数不胜数的自称正统罗马后裔的现代人,他们经常用这个失落帝国的东西来装点自己,希望能藉此触及一点它失落的伟大。
现今作为盟约公教会通用语的标准语(Fiducial)正是罗马人的语言——Fiducial一词即为基准、标准的意思。

真正的罗马人:
历史上有许多被冠以最后的罗马人(Ultimus Romanorum)称号的人,他们普遍消亡在五世纪至六世纪。技术上来说在十六世纪的现在并不存在任何的罗马人,但新盖亚是一个拥有“幻想”要素的世界。有好几种方法能将古罗马人引入游戏中,比如因某种神秘力量造成的时间错乱、苏生之风所造成的活死人现象(关于苏生之风与活死人现象,详情参考战役设定0.4)或著甚至是存活了上千年的古罗马活圣人。
古罗马人一般不会作为玩家可选的文化背景,只有GM同意才能让这么独特的文化成为玩家角色背景。同时,罗马人可适用“活圣人”与“山林人”两种特殊类型,这一点请参考特殊类型一栏。
« 上次编辑: 2022-02-02, 周三 12:49:23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3 于: 2020-06-06, 周六 15:09:36 »
诺尔登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北地语
分布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麦王国、瑞典王国、挪威王国,冰岛,丹麦属格陵兰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北方改革公教
人名:埃里克森、奥勒、延斯/伊娜丽、度妮、艾尔莎
外表:北地人的强壮、勇敢与豪放早已闻名四海,虽然到了这个时代,这些印象已经逐渐沦为刻板印象。从生活习俗上来说,十六世纪的北地人和他们的南方远亲们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但是无论如何,他们仍旧身材高大,拥有着白皙的皮肤以及留有金色、浅金色或红色的长发。通常的,无论男女都会编成辫子。
文化组:北日耳曼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地人们曾经是臭名昭著的海盗与劫匪、声名远扬的冒险家与雇佣兵,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积极的冒险精神。或许是这个原因,他们在十六世纪成为了坚定的改革分子。这样的改革精神不仅体现在信仰上,还体现在了军队制度上。标准历1561年,卡尔玛同盟新任的年轻君主坐上了王位,而他面临的却是国库空虚、人民愤怒、军队松垮的破败同盟。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同盟刚刚才遭遇了惨痛的军事失败,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仍端坐在南方虎视眈眈。于是乎,从军队起始而波及到行政的大改革就此展开——这就是日后被旧世界诸国所广泛采用的北方体系的起源。
诺尔登人是天生的冒险家,自十一世纪以来他们的足迹便遍布了整个欧罗巴。而到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虽然因一系列原因北地诸国并未开展正式的殖民活动,但是在往返于无尽洋的卡拉维尔帆船上总能看到这些北地人的身影。
« 上次编辑: 2020-06-07, 周日 18:36:06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4 于: 2020-06-06, 周六 15:19:31 »
北意大利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通俗标准语
分布地区:北亚平宁半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公教
人名:科西莫、恩里科、皮耶罗\菲德莉卡、茱莉亚、爱莲娜
外表:北意人多半眼窝立体而深邃,头发和肤色偏暗。值得一提的是,在城邦之中,有几支呈现尖耳特征且历史悠久的家族——这普遍被认为是罗马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高贵特征。
文化组:拉丁
生活在北亚平宁半岛的人们严格来说很难算作一种统一的文化,他们是由深受法兰克尼亚影响的米兰、热那亚、卢卡,以及感受到前者威胁而组成五城同盟的费拉拉、罗马涅、安科纳、莫德纳、乌尔比诺的城邦市民们,再加上自豪的托斯卡纳大共和国、可敬的公教会属帮和尊贵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公民们组成的。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这里一直是几乎整个旧世界经济、艺术以及科学的中心。
北意大利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复杂而又多变的政治生活环境之中,这里邦国林立且相互竞争,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的多边关系。城邦们因利益冲突频繁地结盟、战争并缔和,这样的政治现实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现实。在这些城邦中,居民们总是会腰佩刀剑而出行,辗转于街巷之间。这是因为血腥械斗充斥着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包括不限于突袭,斗殴,暗杀,帮派混战,以及决斗。这并不是因为城市居民们天生暴力残忍,而是有着充足的历史原因。在中央政府疲软的时期,通常会成立公社来确保通过其领土的道路安全,以促进商业发展。而在11世纪的意大利北部,一些中世纪的公社进一步发展为自由城市,并产生了独特的公民文化。在大多数出现公社的地方(例如法兰克和阿尔比昂),它们在出现时就被君主制国家所吸收,但是在亚平宁半岛它们留存下来,成为独立而强大的城市国家。这样的留存与地缘政治有关,也和斗争与流血密不可分,历史教导了这些城市市民们:如果手不按在剑柄上,法律、承诺、道德与荣誉都像风一样易逝。也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人们有着古老的雇佣兵习俗以及积极地习武传统。

南意大利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通俗标准语(混合了诺曼与阿拉比残留词汇)
分布地区:南亚平宁半岛-西齐里亚王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公教
人名:阿戈斯蒂诺、贝尼托、多梅尼科/特蕾莎、薇薇安娜、史黛拉
外表:与他们的北方亲戚类似,肤色较深,五官立体鲜明;偶见浅金发或绿眼睛者,被视为具有诺曼或东罗马血统。部分贵族家族还残留微弱的“龙血”尖耳特征
文化组:拉丁
在南亚平宁半岛,西齐里亚王国以王室权威整合了原本复杂的领主势力,成为一个相对稳固的中央集权国家。相较于北方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这里的人民更明显地处于王权与封建贵族之下;民众生活普遍围绕家族、教会及王室意志而展开。早年诺曼、拜占庭与阿拉伯人的统治经验,塑造了西齐里亚独特的风情:教堂、修道院乃至王宫建筑都夹带多元风格。宗教氛围更显浓厚,遍布市镇的圣徒信仰和火山、海岸等自然奇观交相呼应,形成种种奇迹传说。
南意大利人强烈的家族认同感常与虔诚信念相融合:因在地中海上经年与海盗或外族海军周旋,王国上下培养出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无论是世代封地的贵族,还是沿岸航行的商船水手,都以保卫故土与教会为己任。或许正是这样的血脉与信仰,使这片南方国度在漫长的风雨动荡中仍能维系内在秩序,呈现出兼具历史沉淀与神秘色彩的近世奇幻魅力。
« 上次编辑: 2025-03-05, 周三 01:32:28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5 于: 2020-06-06, 周六 15:27:24 »
法兰克人(现代)
语言:标准语(Fiducial)、法兰克语(现代)
分布地区:法兰克尼亚,纳瓦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里昂教会
人名:纪尧姆、路易、弗朗索瓦/克洛伊、露易丝、艾玛
外表:现代法兰克人是一个较为混合性的概念-其包含了古日耳曼部落法兰克人以及本地高卢遗民与拉丁裔的融合、又混入了被裹挟进加洛林帝国的巴斯克人元素。但是总的来说,生活在北部的居民往往拥有金发碧眼而且身材高大的外观特征,而南方法兰克人则会发色较深、且有较深的肤色与高颧骨。
文化组:拉丁
自从伟大的“英雄王”卡尔大帝将从基伯龙湾到亚得里亚海的土地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的时候,“法兰克人的罗马帝国”这样的概念就随着“帝国权力转移理论”(translatio imperii)应运而生了。在卡尔大帝时代的学者们所编写的编年史中,明确指出罗马帝国是由法兰克人的君主们统治,因为法兰克人的虔诚与纯正信仰,以及保护教会的功勋,主将统治罗马帝国的权力赐给了他们。而正是因为法兰克人的统治,延续了罗马帝国,使“伪圣”和世界末日迟迟没有出现。照此说法,“法兰克人的罗马帝国”即是维系凡尘世界继续存在的神圣帝国。
这样的说法在中世纪大多数时候都是主流,并为神圣罗马帝国所沿用。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隐士诺特克所著的《卡尔大帝事迹》。这部在十世纪成书的历史人物传记,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卡尔大帝——这位诸英雄之王所建立的帝国并非罗马帝国的延续,相反,而是一个与罗马毫无关系的新帝国。在他的描述之中,旧的帝国——罗马帝国已经全部的覆灭,而新的帝国顺应天命而生——那不是什么“法兰克人的罗马帝国”,而是“法兰克人的帝国”。
隐士如是写道:“当同时掌管各国命运和更替的全能的世界主宰把一座华贵的塑像——即罗马人——的半铁半泥的脚砸碎之后,他凭借卓越的卡尔之双手在法兰克人中间竖立起另外一座毫无逊色之巨像的精金头颅!”
——这便是是现代法兰克尼亚王国在法理之上的最大依据:“卡尔大帝的帝国是法兰克人的帝国,而法兰克尼亚则是这一理想最为正统的后继者。”
加洛林-里昂尼斯(Carlovingien-Lyonnais)王室们以及他们的御用文人们几个世纪以来都在试图巩固着这一概念用来对抗他们东面的那个邻居加上远亲——加洛林-神圣罗马帝国(Carlovingiens-Holy Roman Empire)。而现代法兰克人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塑造而出的文化,他们往往生性高傲且具有尚武精神,并十分重视誓言、合约与承诺。十分难得的是,现代法兰克人骨子里还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这或许是来自于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遗留,同时也展现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纳瓦拉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法兰克语(现代)、部分地区尚保留本地方言或伊比利亚语系残余
分布地区:法兰克尼亚,纳瓦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雷欧、拉斐尔、迪亚斯/路易莎、克里斯蒂娜、阿莉西亚
外表:纳瓦拉人是伊比利亚本地民族与法兰克人殖民者混血的后代,他们上溯可以追溯到在龙塞斯瓦列斯隘口臣服于卡尔大帝的巴斯克人部族。纳瓦拉人肤色相对较深,黑发褐眼,鼻子在欧罗巴人种中最为高挺,体毛也是最发达的。山地或林区居民中,偶见带有“山林人(尖耳)”等奇异特征的家族,被视为传承远古秘血。
文化组:伊比利亚
纳瓦拉人是伊比利亚本地民族与法兰克殖民者长期混血融合的后裔,既与法兰克人共享二重王国的旗帜,也保持着各自的区域传统。由于他们多聚居于南方山地与丘陵地带,森林与峡谷塑造了纳瓦拉人坚韧而独立的性格;家族与村社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百姓们除了对王室尽义务,也热衷守护本土风俗——婚礼、山节、火舞等习俗中都能看到传说中“山林人”的踪影,甚至不乏真有尖耳或龙血痕迹者,被视为古老灵韵的后裔。
与现代法兰克人相比,纳瓦拉人在二重王国内显得更具“地域凝聚力”,在语言、民间信仰或自治意识等方面常自成一体。山地军团和佣兵队伍享有盛名,擅长险峻地形作战,也乐于投身冒险。尽管他们同样信奉盟约公教会,但往往将圣徒崇拜与旧日山灵传说交织,在节庆里保有离经叛道或被称为“异端影踪”的仪式。也因为这份独特性,纳瓦拉人时而被视为古老与神秘,时而又是忠诚而富有激情的“火之民族”。

亚斯图里亚斯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伊比利亚标准语
分布地区:亚斯图里亚斯、梅里迪亚-新亚斯图里亚斯、梅里迪亚-安第斯、安地列斯群岛-伊斯帕尼奥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阿拉特里斯德、巴尔博亚、莱昂纳多/莉迪亚、玛利亚、莫妮卡
外表:亚斯图里亚斯人往往拥有类似于纳瓦拉人的黑发褐眼与深肤色,他们还热衷于颜色亮丽且张扬的穿着打扮。
文化组:伊比利亚
亚斯图里亚斯人热情如火,却有些懒散,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又能不断地展现出一种拼搏的冒险精神。与北地人不同,亚斯图里亚斯人并非什么天生的航海家,航海传统并不存在于在他们过去几个世纪的生活之中。然而伴随着图画着狮鹫与城堡纹章的卡拉维尔帆船穿越无尽洋,亚斯图里亚斯人反而是第一个在新世界建立起立足之地的民族。而这个时代正所谓亚斯图里亚斯的黄金时代,亚斯图里亚斯人骄傲而自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他们比谁都要笃信着只属于自己的“昭昭天命”。
亚斯图里亚斯人对于宗教同时抱有强烈的虔诚心与高度的排他主义,作为公教会的一员他们不仅排斥松散的太阳贤者教会,甚至完全拒绝了与正教会的一切关联。同样的,他们否定公教会中的“低教会”成分,对近一个世纪产生的各式各样改革教会嗤之以鼻。
« 上次编辑: 2025-03-05, 周三 01:39:06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6 于: 2020-06-06, 周六 15:35:28 »
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海因里希、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鲁道夫/阿德海蒂、克里斯蒂娜、苏珊、莫妮卡
外表:虽然德意志人在帝国逐渐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混杂入了许多不同族群的元素,但是他们依然是日耳曼一词的代表者:其特点便是身材高大与淡色皮肤,同时体毛丰富,头发基本以深金色为主。
文化组:日耳曼
德意志各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他在4世纪建立了古法兰克王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法兰克人的势力大幅增长。到标准历7世纪,标准语术语“Theodiscus”便被用作称呼生活在古王国东部的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术语在日耳曼化之后又读作“diutisc”,意思是 "人民 "或 "与人民有关"。而到了标准历8世纪初,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古法兰克领导者卡尔大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卡尔将帝国向莱茵河以东等多个方向扩张,在那里征服了撒克逊人和弗里斯兰人,从将“东部人”这一范畴大大的扩大了。
在中世纪的西欧,非母语的标准语是科学、教会和行政管理的语言,因此标准语“Theodiscus”及其日耳曼语的对应词“diutisc”被用作标准语的反义词,指 "普通民众使用的母语"。后来在古法兰克帝国,它们被用来指代当地的日耳曼白话文以及说白话文的人们——这便是德意志人一词的来源。
在卡尔大帝继任者的统治期间,加洛林帝国陷入了内战。它在八世纪晚期签订的《凡尔登条约》中被分割开来,最终形成了西部王国、中部王国和东部王国三国的分治。从亨利-鲁道夫开始,萨克森的鲁道夫家族在东部王国政治舞台上逐渐步入权力中枢,亨利之子-奥托大公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以弱冠之龄在“高贵者”路德维希四世的宫廷中官拜宫相。而在这位年轻的萨克森大公的全力支持下,老国王路德维希四世成功将中部王国与东部王国的两顶王冠合二为一,这一组成而来的新王国与(Roman-German King)罗马-日耳曼国王双轨制一同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
时至今日,加洛林(Carlovingien)领导着德意志人的国家,而德意志人国家的正式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这一认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虽说如此,在标准历1589的世界,最常提到德意志这个名词或近似词日耳曼尼亚还是指土地而非国名。譬如十三世纪著名的哲学王,还未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的“罗马之王(Rex Romanorum)”查理四世任就曾经谈到“在我们整个日耳曼尼亚或德意志的罗马王国”("in our kingdom of the Romans throughout Germania or Diutscher")。然而,建立一个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王国的想法却是无法为德意志地区所接受的。德意志人民似乎对普世罗马帝国头衔的尊严已建立了牢固的情感依恋,以至于无法将德意志地区的王权与其分离。由于对罗马象征主义的强烈依恋,神圣罗马皇帝也极不情愿使用“德意志国王”的头衔,并且积极地避免谈到。

德意志人有时会将德意志地区看作整个欧罗巴的中心,这或许普世主义传统的影响,又可能是普世帝国的虚荣在作祟,不过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在中欧确实地存在着,也意味着德意志人的优越感并非单纯建立在空中楼阁或昔日的荣光上。他们的力量、学问与技术都货真价实。
但是欧罗巴之上的其他人们可能并不会完全认同他们的看法:群岛之上的阿尔比昂人延续着传统,将他们与他们的国家称呼为日耳曼人以及日耳曼人的帝国;在帝国东部边境的斯拉夫人会使用“涅米特”一词来称呼德意志人,这在斯拉夫语言之中有着“陌生人”之意——他们饱受帝国侵犯之苦;而德意志人的邻居,法兰克尼亚的人民们则常常会略带些许轻蔑的将他们称作阿勒曼尼人,这是德意志古老部落时代的象征……
除了外人的看法之外,德意志人对自身的看法也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不同,政治结构、宗教、意识形态等诸多异见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相互冲突,产生了险些将帝国彻底撕裂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虽然这场灾难最终得以平息,但是却是以帝国的权威与稳定作为代价,不仅南方与北方诸邦之间的矛盾加剧,有些邦国甚至思考起了脱离帝国的可能性……不合与混乱的种子已经种下,而它是否会发芽则全凭天意。
劇透 -   :
北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低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上施瓦本联盟各邦、迪特马尔申自治领、波美拉尼亚公国、诸帝国自由市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常见日耳曼血统的高大体格与淡色头发,肤色偏白。在沿海或河口城镇,商人、船工和工匠居多,着装重实用,头戴帆布或毛呢便帽的风尚也相当普及。
文化组:日耳曼
北德意志地区地势平坦,港口与河网纵横,使得商业城市和自治领在这里蓬勃发展。与帝国南方多山的封建领地相比,北方城市的议会与行会势力更为活跃,形成了商路联盟(如上施瓦本联盟)和自由市自治等多种政治形态。当地居民深受改革派教义影响,普遍支持北德意志改革公教,强调平等与对神职权威的审视,在此与南德意志传统派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航海与贸易兴盛的时代,北德意志的海港城市和商会争相开拓航线,吸纳技术与财富,也吸引各地流民或异域来客。在民间传说里,沿海居民常互称自己“与海怪为邻”,有人声称于海湾深处见过远古生物的遗迹,甚至怀疑与未知的“龙血”存在交易往来。无论传说真伪如何,北德意志人已以开放、多元与市民自治的气质闻名,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中,展现出自成一格的强大凝聚力与冒险精神。

南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高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莱塔尼亚皇冠领、萨克森公国、巴伐利亚公国、波西米亚王国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
外表:多数继承典型日耳曼特征,如较高大体格和淡色发;山区或森林地带居民相对黝黑健壮,也往往留有更厚实的毛发与胡须。
文化组:日耳曼
与城市和航运繁盛的北德意志不同,南德意志地区更具封建传统与宗教保守氛围。广袤的丘陵和山脉孕育出大量分散的领主与修道院,公侯与主教在各自的领地施行严密管控,普通平民多在庄园或小城镇中过着较为内敛的生活。相较北方倾向“改革公教”的风潮,南德意志人在宗教上更坚守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的传统,与帝国皇权或地方公爵紧密结合。
山地与森林环境也塑造了南德意志人刚毅质朴的性格。他们常以地区为先、心系领主或主教的号召,并在民间传说与节日庆典中体现对自然与奇迹的敬畏。有人在森林深处依稀见过“精灵”或“龙之遗迹”,但这类传闻大多被保守势力视作禁忌或异端,常在坊间神秘流传。纵使南德意志人在外显得陈旧保守,却在应对外敌或动乱时展现超凡团结,无论是守护圣地还是追随当地领主征战,都能显示出这些南方德意志人的沉默力量与虔诚信念。

施维茨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高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海尔维第邦联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日耳曼
施维茨人来自高卢人或罗马-高卢人、阿勒曼尼人和雷蒂亚人的混合体。他们的文化历史以山脉山区为主,阿尔卑斯山的环境经常被认为是施维茨人民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施维茨病",即施维茨雇佣兵们对其山区家乡的思念,成为16世纪医学上描述的“思乡病”的原型。
而山民们组成的海尔维第邦联,其实质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不同独立邦之间的一个协议。施维茨中部各州的居民认为自己在族群甚至种族上是分开的。比如说,上瓦尔登的居民被认定为 "罗马人",下瓦尔登的居民被认定为 "辛布里"(即日耳曼人),施维慈的居民被认定为有诺尔登人血统,而乌里的居民被认定为 "匈人或哥特人"。然而,海尔维第邦联对于多民族和多语言人口进行政治整合的成功是瞩目共睹的,他们成功击败了来自加洛林王室的干涉,骄傲的确立了自身三百余年作为帝国自由地区的特权地位。施维茨的各种人口并不彼此分享语言、种族和乃至宗教,他们仅仅是共同认同一个以独特民主意识形态、共同政治机构和共同政治仪式为基础的公民国家。政治上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是针对各州的,而不是联邦一级的,那里盛行的是竞争精神,而不是团结。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社会秩序体系是一种 "长期缓解的内战状态",它使海尔维第邦联在 "内敛 "战争侵略的文明进程中领先于世界。
这样的结论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倘若没有各州之间特有的竞争,海尔维第邦联就无法存在到现在。

低地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低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联省共和国,联省海外领
偏好宗教: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扬、威廉、鲁道夫、 阿涅丝、玛格丽特、安内凯
外表:多为典型日耳曼体质,偏高瘦、发色浅;常着朴素实用的衣衫,但在商贸都市可见更时尚或异国风打扮。沿海城镇居民时常戴帆布帽或船工帽,以便于航海出行。
文化组:日耳曼
诞生于低洼的水乡和繁忙港口之间,低地人早在中世纪就形成了以城市公社为核心的自治传统。水利、运河和商贸是这里的血脉,多座城市因贸易与金融业的兴盛而崛起,并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反复抗争后,最终缔造了联省共和国的独立政体。相较封建领地的层层束缚,低地人更强调商人行会和市民议会的决策权,崇尚“以合约与贸易换取自由”的理念,广泛接受“北德意志改革公教”中平等、反神职特权的教义。
现今,联省共和国以其强大的海军与商路闻名,积极拓展海外航线。低地人的务实与包容态度使他们乐于吸纳外来人才与新观念,在港口都市中可见来自遥远大陆或神秘种族的客商。运河水畔也不乏奇异的传说:有人目击海怪出没,或听闻古龙遗踪随潮汐而来,但大部分低地人更愿将精力投入贸易机遇。于他们而言,只要堤坝尚能阻挡海潮、商船满载而归,自治与繁盛便可在这片低洼之地上生生不息。

波西米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波西米亚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波西米亚王国、莱塔尼亚皇冠领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夫、斯拉沃米尔/瓦丝塔、阿莉卡、芙兰希斯卡
外表:想必他们的日耳曼亲戚来说,波西米亚人拥有更深色的发色,并且面孔轮廓更为立体。
文化组:西斯拉夫
在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政治力量被强加给东部的斯拉夫人口,这个过程伴随着日耳曼人向被征服的领土的迁移,即所谓的“日耳曼东扩(Ostsiedlung)”。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斯拉夫人逐渐日耳曼化,从而被“德意志”这一概念包入其中。波西米亚人便是这些早期斯拉夫人的后裔。
波西米亚族群起源于早期的斯拉夫部落,这些部落在东日耳曼部落在迁徙期间离开该地区后定居在中欧。这些西斯拉夫部落在迁徙期间在波西米亚地区定居,并同化了剩余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在8 世纪,曾经一度统治了大片中、东欧土地的大摩拉维亚公国覆灭,自此波希米亚公国在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统治下独立。随着日耳曼移民逐渐进入波西米亚并融入其中,这个公国在11世纪升格为王国,并从12世纪起一直为加洛林旁支所统治,直到两百年前成为波希米亚皇冠领地的主要部分。
生活在波西米亚的人们认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却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依然保有着对加洛林王室的忠心,但是后者也常常怀疑这份忠心的可靠性。而随着时间进入16世纪,加洛林君主国将其大部分权力集中在针对改革公教教徒的宗教战争上。在这场被后世称呼为施马尔卡尔登战争的宗教战争进行的同时,波西米亚人也加入了改革派一方对加洛林进行了反抗,但最终被击败,在波西米亚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宗教改革也被加洛林君主所强制停止。
« 上次编辑: 2025-03-05, 周三 01:48:52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7 于: 2020-06-06, 周六 15:46:41 »
阿尔比昂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
文化组:阿尔比昂
旧世界的各个文化的形成本质上都是一次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在这些文化民族之中,阿尔比昂人正是所谓“民族大熔炉”一词的真实写照。
阿尔比昂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古凯尔特人,他们在圣贤教世前二百余年就生活在阿尔比昂群岛之上。大约三百年后,罗马人征服了这里,他们留下的文化大大的与凯尔特人的传统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罗马-凯尔特文化。这些生活在群岛之上的罗马化凯尔特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无论是大陆古日耳曼人、北地诺斯人、乃至法兰克人的入侵都未能让他们彻底屈服。这些来自大陆的入侵者们不仅为阿尔比昂带来了战火与刀剑,更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与习俗。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阿尔比昂群岛之上的各个部族王国们在相互征伐的同时,他们的文化也逐渐相互同化、融合。这样漫长的战乱持续了很久,直到标准历十世纪,伟大的潘多拉贡之祖从坎布里亚山区中举起赤龙旌旗,在这之后百年间,阿尔比昂在龙之家族的剑与鲜花之下终归一统。几百年过去了,阿尔比昂群岛上的人们慢慢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他们之间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同已经足够促使“阿尔比昂人(Albionnies)”这一名词的诞生。

随着时间来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阿尔比昂人在新世界建立殖民地的同时,阿尔比昂本身也卷入了政治与宗教冲突之中。在其之中,争论已久的“生而自由”的思想逐渐成型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定义将"自由"(liberties)视为一套授予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特权,这个传统的基础是十三世纪初潘多拉贡王室与贵族们签订的自由宪章。在十三世纪,自由宪章赋予了贵族们监督国王行为的权利以及从君权之下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权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文献逐渐被看作是"阿尔比昂自由"思想的象征------即国王必须受制于法治,所有人都应享有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连续的政治动荡将"阿尔比昂人自由"的概念在政治辩论中提升到一个中心位置,并且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阿尔比昂内战中达到顶峰。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起源于关于宗教问题的辩论,即阿尔比昂教会中“低教会”与“高教会”之间的冲突,但同时也围绕着权力的分配与意识形态冲突而展开。
阿尔比昂的斗争将"阿尔比昂人的自由"的概念提高到政治文化中的一个中心位置。而伴随着共和革命者们的胜利,这个概念也成为正在阿尔比昂形成的民族自我意识中的一块主要的基石。那种将自由看成是一套由某个特殊群体享有的特权的中世纪自由观并没有突然消失,但它逐渐为一个更通用的自由定义所取代,新的自由观将自由看成是阿尔比昂境内所有人享有的共同权利。根据这个定义,阿尔比昂过去的历史是一部"自由对抗暴政"、“平等对抗特权”、“共和对抗专制”的历史,在长年累月之中,阿尔比昂人通过斗争得到了解放;而新生的阿尔比昂是一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它废除了君主制,从而成为一个“联邦与自由国家(Commonwealth and Free State)”——即一个由人民的意志统治的国家。这种将“生而自由”看成所有阿尔比昂人的共同遗产的信念不仅为阿尔比昂人们带来了自豪,更为他们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革命热情,使得他们往往热衷于将这种理念向外进行“输出”。另一方面,这样的信念也将阿尔比昂联邦与君主制的法兰克尼亚和亚斯图里亚斯之间,在旧世界、新世界进行的冲突乃至战争呈现为一种发生在自由与暴政体制之间的斗争。
劇透 -   :
坎布里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坎布里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坎布里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卡杜根、亚瑟、格鲁夫菲德/艾珐、梅根、格莱尼斯
外表: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红发,虽说包括海伯尼亚与卡拉多尼亚在内的其他地区中也有许多红发者,但是坎布里亚人的红发比例是最高的。同时他们也往往拥有比安格利亚人等受日耳曼影响的阿尔比昂人更白的皮肤。值得一提的是,坎布里亚人中有大量的山林人,这些坎布里亚山林人自然也拥有着易于察觉的尖耳特质与金属色的发色。
文化组:阿尔比昂
坎布里亚人普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阿尔比昂人,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就生活在这片岛屿之上的古凯尔特人便是他们的直系先祖。坎布里亚一词便来自于独特的古凯尔特语,原为Cymry或是Cymru,意为“同胞”或是“同胞的土地”。这一名称似乎是从八世纪左右开始使用的,取代了更古老的“布里索尼亚德/布里索尼亚德人(Brythoniaid)”;后者作为罗马化的遗留物存在,也随着曾经辉煌的罗马一同,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最著名的坎布里亚人自然莫过于伟大的潘多拉贡之祖,相传他正是在坎布里亚的群山之中领受天启,得到了号令真龙之力——自此,以赤龙为纹章的潘多拉贡家族逐渐将整个阿尔比昂群岛统一在了一面旗帜之下,而包括各地区族群们的更大的族群认知也被慢慢构建而出。时至今日,纵使安格利亚与卡拉多尼亚逐渐在阿尔比昂文化中逐渐占据主流,源自坎布里亚的红龙——阿尔比昂之龙在群岛人民心灵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数百年来,坎布里亚在潘多拉贡的统治之中一直是仅次于安格利亚的重要地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坎布里亚人对王室的忠诚首屈一指;在过去的王政时代,王家卫队也往往由坎布里亚人组成。
虽说如此,在血腥的阿尔比昂内战之中仍有为数众多的坎布里亚人站在了共和派一方。其中固然有新兴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将出身自坎布里亚的第三王朝取代的另一支潘多拉贡旁系——第四王朝来自卡拉多尼亚的这一事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安格利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安格利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安格利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亚瑟、乔治、亨利/玛丽、安妮、爱丽丝
外表:大多体型较修长,发色与眼色以浅色系为主。平民倾向简洁实用的着装,市镇中层阶级或从政者更注重修饰与礼仪。
文化组:阿尔比昂
安格利亚之地自王政时代起便是阿尔比昂群岛的政治、经济与官僚中心,宫廷、议会与贵族势力都集中在这片东南平原,大片肥沃平原和繁忙港口也让贵族与乡绅积累了强大权势。但历代君主并非出自当地血脉,而是坎布里亚或卡拉多尼亚的“赤龙”家族。对于安格利亚人而言,王室从来都更像“外来统治者”——虽然曾带来稳定和庞大官僚体系,却难以在这里形成深入人心的血脉崇拜。因而,当革命浪潮降临,这片平原和海湾地区普遍以更务实的态度衡量王室与新政体孰优孰劣,最终迅速转向支持共和制度或乐于与革命派合作。
在现今的阿尔比昂联邦中,安格利亚共和国拥有广阔的耕地与繁忙港口,行会和商人阶层势力强大;议会与地方政府借助富裕税源和法治改革逐渐巩固统治。当地虽有保守乡绅与旧贵族追忆往昔礼仪,但大多数市民与中产更关注贸易、法律与学术发展,对王室传奇并无特别眷念。而得益于丰富海运条件,安格利亚共和国在联邦范围内组建了规模庞大的舰队和商船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远航殖民。安格利亚人一面标榜实用主义,一面也努力保留部分贵族文化的“雅致”与“体面”。他们自认乃是阿尔比昂文明的“正统核心”,但亦无法忽视坎布里亚、卡拉多尼亚、海伯尼亚等兄弟共和国在联邦事务中的实力。整体而言,安格利亚人抱持务实理性,却又不失对远洋新世界的浪漫憧憬,是当今联邦秩序与全球扩张的双向引擎。


卡拉多尼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卡拉多尼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卡拉多尼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欧文、亚瑟、伊恩/邦妮、希拉、艾丽莎
外表:身材多高大而壮实,常留蓄胡须,发色偏红或深棕。山地居民在衣饰中保留氏族纹样或披肩等“高地风”元素
文化组:阿尔比昂
卡拉多尼亚人长期以高地部族为主体,地势崎岖令他们在旧王政时代一直扮演“边陲勇士”的角色。事实上,潘多拉贡第三王朝正是出自卡拉多尼亚支脉,这让当地人在一度成为王权核心的同时,也遭受了共和革命的激烈冲击:保皇贵族势力衰落后,不少山地氏族转而拥护革命,渴望在联邦里争取更大自治。如今,卡拉多尼亚既在阿尔比昂联邦议会上发表强烈主张,又保留大量传统部族制度与家族荣誉观念。
和坎布里亚一样,卡拉多尼亚拥有深厚的“赤龙血脉”传说,却衍生出独到的高地神秘色彩。民间流传着山魂术、龙骨遗迹和王族圣碑的故事,有些保皇派仍在暗中推崇第三王朝的末裔,声称山中封印着“再临的赤龙”。然而更多卡拉多尼亚人相信共和时代才是这片高地的崭新机遇,以实用的部族联盟和勇猛的高地军团,继续捍卫他们坚韧不屈的自由精神。

海伯尼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海伯尼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海伯尼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尼尔、帕特里克、亚瑟/蒙菲、芙兰、艾弗
外表:肤色偏白,发色多红或深棕,面容轮廓略显柔和;经常留有较浓鬆的头发或烫卷,服饰以羊毛披肩、斗篷和皮革制品为主
文化组:阿尔比昂
海伯尼亚人原本因地理与文化上的相对孤立,长期在阿尔比昂旧王政时代维持半独立或低度自治的状态。岛上多丘陵、沼泽和村社领地,民间传说丰富,古凯尔特风俗与改革公教思潮相互交融。民众性情外露奔放、豪爽仗义,对外来人却保有一份戒心。
在阿尔比昂内战初期,海伯尼亚教会与地方贵族一度支持王室高教会,为此招致本土“低教会”改革派与下层神职的强烈反弹。各部族和城镇间也分裂为保皇与改革两大阵营,矛盾冲突局部爆发;加之当地港湾与私掠船富于机会主义,不少武器与军资在岛上暗中流通,令海伯尼亚的“中立”立场逐渐瓦解。到内战中后期,伴随王室在本岛溃败,海伯尼亚的保皇派势力难以为继,当地最终加入了共和革命的洪流。
战后,海伯尼亚共和国确认纳入阿尔比昂联邦体系,岛内教会随之重组并倾向改良礼仪。尽管联邦确保了岛民在商贸、自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权益,不少海伯尼亚人仍对外部中央政权保持谨慎,担心失去传统与部族自主。如今,他们既以开放海港、私掠船队和神秘风俗名扬于世,也常在联邦议会上投出“异于安格利亚或坎布里亚”的决策票,以强烈的地方认同与深厚的古代传说,为整个阿尔比昂联邦带来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

布里特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半岛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布里托尼亚自由邦、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埃文、艾菲恩、科朗坦/洛蒂、奥尔雯、安文
外表:布里特人的外貌有着浓厚的凯尔特特征,皮肤较为苍白,发色偏深且极大几率为红发。
文化组:阿尔比昂
布里特人是生活在大陆之上的独特的阿尔比昂人。他们的先祖是在屡次外族入侵时往南迁徙,越过不列颠海(Oceanus Britannicus,又称阿尔比昂海峡)并定居于这片当时被称作阿莫里凯 (Armorica)的半岛的坎布里亚人。这些由阿尔比昂迁移至此的罗马凯尔特人的语言和当地民族的语言很相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融合,成为现代的布里特人。布里特人(Britons)与布里托尼亚(Brittonia)均来源于他们先祖的罗马凯尔特人,这同时也是近千年以前生活在阿尔比昂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之上的人们对于自己与故乡的称呼。这个称呼在千年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被阿尔比昂人所淡忘,但是在却在隔海相望的土地上留存至今。
几百年来,布里特人一直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曾在北地人大肆劫掠的维京时代短暂臣服于古法兰克人,也曾在加洛林-里昂尼斯的铁蹄逼近时选择依附于阿尔比昂,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布里特人总能在一切结束后保留着自主与自治。直到十四世纪,纵使布里托尼亚处于法兰克尼亚和阿尔比昂两个大国的影响下,它依然是完全独立的公国。
在十五世纪,布里托尼亚受到了来自潘多拉贡家族的联合统治,但是这也未能动摇这片地区的自治权。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七年前的内战之中布里特人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革命者的一方,他们与革命派诺曼人组成的南方联合会军(the Army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参与了包括诺曼内战以内的一系列战斗,并在一锤定音的加莱终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诺曼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诺曼语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诺曼自治领、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罗马教会
人名:威廉、罗伯特、拉尔夫/玛蒂尔达、塞西莉亚、埃尔蕾瓦
外表:诺曼人有着十分类似于北地人的相貌特征,白肤、金发碧眼而身材高大。但是随着百年来的民族融合,也有许多拥有深色发色的诺曼人。同时,诺曼男性有不蓄须的习俗。
文化组:阿尔比昂
诺曼人的先祖是来自北方斯堪的纳维亚的一支北地人,有的人会称呼他们为冒险家,但是更多的人会直接叫他们“海盗(Vikings)”——无论如何,他们在10至11世纪席卷了南方,并占据了阿尔比昂海峡南岸的大片土地,就连高傲的法兰克人都不得不向他们低头,承认了这些北地人对于这片地区的统治。诺曼人的民族文化最早出现于10世纪中叶,在和本地法兰克人的长期融合后,他们逐渐接受了拉丁文化。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不断发展。虽然他们做出了适应新生活的改变,他们仍然保留了源于维京祖先的战士传统和征服精神。诺曼人们靠着自己永不满足的野心,武力征服和商业扩张并举,11世纪起在伊比利亚、西西里、南亚平宁半岛以及北阿非利加都先后建立过政权,影响了整个旧世界的格局。
而到了11世纪中叶,伴随着一次继承权的纷争,诺曼人接过了来自海峡另一侧阿尔比昂人伸来的橄榄枝。自此,诺曼-阿尔比昂盟约天长而地久。这个被称作“古老同盟(Old Alliance)”的同盟关系包括一系列攻击性和防卫性的双边条约,就算在阿尔比昂联邦化的今天也依然作为诺曼领在联邦体系下享有极高自治的重要依据。
诺曼人的尚武精神是毋容置疑的,哪怕在十六世纪末的现在,他们在旧世界其他人眼中依然是那个以勇武而著称的民族,而他们也以这一点为豪。另一方面,诺曼人也以对公教的虔诚而闻名,在侠义远征鼎盛时期的11~12世纪,他们一度成为公教拥护者的代名词。
« 上次编辑: 2025-03-05, 周三 02:23:40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8 于: 2020-06-06, 周六 16:00:38 »
莱希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莱赫语
分布地区:三元联盟-莱希亚王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斯拉夫

利图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莱赫语、波罗的语
分布地区:三元联盟-利图亚大公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斯拉夫

罗斯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莱赫语、东斯拉夫语
分布地区:三元联盟-鲁塞尼亚大公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天空正教会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斯拉夫
« 上次编辑: 2022-06-12, 周日 05:03:08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

离线 无刀取

  • 英雄志愿
  • 版主
  • *
  • 帖子数: 1298
  • 苹果币: 1
Re: 【标准历1589战役设定】0.2:种族
« 回帖 #9 于: 2020-06-06, 周六 16:08:37 »
拜占庭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希腊语(现代)
分布地区:罗马帝国(东方)
偏好宗教:天空正教会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拜占庭
近百年来,欧罗巴的人们开始逐渐将支配巴尔干山脉以东,掌控了希腊半岛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国家称作“拜占庭帝国”,并将其视为有别于古罗马的新政权。然而其国民在帝国存在一千多年的期间仍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公民或“罗马人”,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腊人”。
拜占庭人一直以一件事而自豪,那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尽管治理天国的弥赛亚没有给与他们完美的雏形,但直到人间面临最后的审判时,依然是唯一可以完成统一世界这个天主所赋予的重责大任的帝国。”基于这个原因,他们一直与摩尼教徒们的帝国、乃至其他天启宗教国家呈现对峙局面。

黎凡特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海外语、马什里克语
分布地区:黎凡特邦联、阿拉比亚诸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太阳圣者教会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拉丁

阿拉比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海外语、马什里克语
分布地区:黎凡特邦联、阿拉比亚诸国
偏好宗教:太阳圣者教会、盟约公教
人名:
外表:
文化组:阿拉比亚
« 上次编辑: 2022-06-29, 周三 07:39:05 由 无刀取 »
愿得我心若明月,独映暗夜迷途人

さよなら 爱しい 大切な人 どうか“幸せに”——